岷江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和成都平原重要水源地,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域内尤其在岷江干旱河谷区出现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参数,能反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陆地植被综合作用的结果。省林科院林业研究所荒漠化防治团队对岷江上游流域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1)2000—2020年岷江上游流域植被NPP呈升降交替的波动趋势,多年均值为498.76gC/(m2·a);空间分布上呈东南高西北低,21年植被NPP平均变异系数为11.70%,仅有1.85%的地区表现为退化。(2)岷江上游流域植被NPP受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年均气温和海拔是影响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子,且双因子交互作用(52.38%)大于非线性(47.62%),其中年均气温与土地利用交互后的影响力最高。适宜流域植被NPP增加的年均气温为10.04-16.01℃,年均降水量为910.63-1063.95mm。研究结果揭示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可为岷江上游流域因地制宜制定高质量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提供依据。
日前,研究成果以《2000—2020年岷江上游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发表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25年第4期),省林科院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林业研究所黄兰鹰工程师为第一作者,杨育林高级工程师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四川省林草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24LCTD0105)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