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回应关切
关于打破制约瓶颈,营造全面绿化行动
发布日期:2020-11-28 来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一、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情况

干旱半干旱区与西北的黄土高原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滨海及内陆盐碱地等并列为国家几大困难立地区域,是国土绿化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四川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横断山区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安宁河、白龙江(即四江两河)的河谷地带,地理上介于东经98°13′16″-104°15′54″、北纬26°2′52″-33°23′11″之间,行政区域涉及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和雅安市5个市(州)的41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33.5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4%。区域年平均气温5℃22℃,年均降雨量约300mm600mm,年均蒸发量为降雨量的26倍;土壤类型包括山地褐土、山地红褐土等;植被类型主要属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四川干旱半干旱区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区域生态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治理意义重大。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编制综合治理规划。组织编制了《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四生融合(生产、生活、生存、生态),按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治水与造林相结合推进该区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规划覆盖岷江流域面积47176公顷

(二)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2015年,省级财政统筹资金启动了专项生态治理项目,旨在通过干旱半干旱地区突出生态问题系统治理试点,探索积累治理模式和经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生态修复。截至2020年,累计投入3.5亿元,其中在茂县连续三年投入共计3750万元。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区域抗旱能力,治理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强,基本实现了治理区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的预期目标,也增加了项目实施区农牧民收入。

(三)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治理。为确保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取得实效,我局专门抽调业务部门同志及有关专家赴项目县区开展实地调研,针对各县县情和林情,就项目选址、方案编制、治理模式设计、施工组织等进行具体指导,并在实施方案编制中给予把关。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的生态退化具体情况、地域类型、气候特征和土壤特性,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宜草则草,指导各试点县按照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品种的原则,采取工程和生物相结合措施,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在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有关业主大户、家庭林场、企业、村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社、国有林业基层场(站、所)等均可作为实施主体,承担项目建设和管理,促进多元投资,建立合作机制,保障工程建设成效。探索实施采管分离改革,对苗木、管道等技术要求高的大宗材料由政府组织采购,对苗木栽植、后期管护、管道安装等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实行总量总价包干,交由项目所在地农户负责。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规划引领。组织有关专业技术力量,调研各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实效特别是造林标准适宜性,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成效专项评估,推动十四五旱区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治理理念思路和统筹治理策略,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二)加大项目投入。衔接省财政,继续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特别是研究完善后续成果巩固政策。同时积极向国家申报项目,将我省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综合治理纳入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范畴。完善造林奖补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合作制、PPP模式等不同投资形式积极参与生态综合治理。

(三)加强科技支撑。在现有生态治理技术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与省林科院、省草科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制订一批生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规范,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加快治理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研究,系统总结推广一批适用治理技术和模式,探索治理示范区建设。


当前位置:
关于打破制约瓶颈,营造全面绿化行动
发布时间:2020-11-28 来源: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一、我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情况

干旱半干旱区与西北的黄土高原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滨海及内陆盐碱地等并列为国家几大困难立地区域,是国土绿化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四川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横断山区的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安宁河、白龙江(即四江两河)的河谷地带,地理上介于东经98°13′16″-104°15′54″、北纬26°2′52″-33°23′11″之间,行政区域涉及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和雅安市5个市(州)的41个县(市、区),总面积约133.5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4%。区域年平均气温5℃22℃,年均降雨量约300mm600mm,年均蒸发量为降雨量的26倍;土壤类型包括山地褐土、山地红褐土等;植被类型主要属河谷型萨王纳植被。四川干旱半干旱区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区域生态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治理意义重大。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编制综合治理规划。组织编制了《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综合治理规划》,明确提出坚持四生融合(生产、生活、生存、生态),按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治水与造林相结合推进该区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规划覆盖岷江流域面积47176公顷

(二)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2015年,省级财政统筹资金启动了专项生态治理项目,旨在通过干旱半干旱地区突出生态问题系统治理试点,探索积累治理模式和经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生态修复。截至2020年,累计投入3.5亿元,其中在茂县连续三年投入共计3750万元。项目实施后,提高了区域抗旱能力,治理区域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强,基本实现了治理区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的预期目标,也增加了项目实施区农牧民收入。

(三)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治理。为确保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取得实效,我局专门抽调业务部门同志及有关专家赴项目县区开展实地调研,针对各县县情和林情,就项目选址、方案编制、治理模式设计、施工组织等进行具体指导,并在实施方案编制中给予把关。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的生态退化具体情况、地域类型、气候特征和土壤特性,宜灌则灌、宜乔则乔、宜草则草,指导各试点县按照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品种的原则,采取工程和生物相结合措施,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在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有关业主大户、家庭林场、企业、村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社、国有林业基层场(站、所)等均可作为实施主体,承担项目建设和管理,促进多元投资,建立合作机制,保障工程建设成效。探索实施采管分离改革,对苗木、管道等技术要求高的大宗材料由政府组织采购,对苗木栽植、后期管护、管道安装等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实行总量总价包干,交由项目所在地农户负责。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规划引领。组织有关专业技术力量,调研各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实效特别是造林标准适宜性,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成效专项评估,推动十四五旱区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提出治理理念思路和统筹治理策略,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二)加大项目投入。衔接省财政,继续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特别是研究完善后续成果巩固政策。同时积极向国家申报项目,将我省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综合治理纳入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范畴。完善造林奖补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合作制、PPP模式等不同投资形式积极参与生态综合治理。

(三)加强科技支撑。在现有生态治理技术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体系,与省林科院、省草科院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制订一批生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规范,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加快治理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研究,系统总结推广一批适用治理技术和模式,探索治理示范区建设。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