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攀枝花市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1.62万亩,通过强化资源管理、兑现补助资金、推动提质增效、放活经营机制等措施,持续推进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使其在维护生态安全、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助推“天府森林四库”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一是强化资源管理。通过健全管护机制、占一补一、损失补植和落地上图等措施,有效保持前一轮退耕还林27.5万亩和新一轮4.12万亩面积不减。
二是兑现补助资金。严格执行“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程序,区(县)林业局与各乡镇紧密协作,切实做好“阳光审批”与“一卡通”监管发放平台的衔接工作,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十四五”期间,攀枝花市共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151.4万元,惠及退耕农户72882人。
三是推动提质增效。2023年,各区(县)编制了《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和提质增效县级实施方案》,坚持科学施策,以“适地适树、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为原则,通过树种优化、品种改良、抚育、平茬、低质低效林改造、补植补造等措施对退耕还林地进行改造升级、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攀枝花市共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2万亩,完成其他提质增效措施2.19万亩。
四是放活经营机制。进一步放活退耕还林地经营权,科学开展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林菜、林茶、林花、林药、林菌、林豆、林旅、林禽等林下多种形式复合经营,增加退耕农户收入,发展“森林+种植”“森林+养殖”“森林+旅游”路径,探索森林“四库”建设的多种模式,提升退耕还林综合效益。有力助推了仁和区板栗示范项目、盐边县魔芋产业园区、米易核桃产业园区、盐边县块菌和中药材基地、仁和区澳洲坚果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