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仁和区布德镇林管站站长胡永康
绿叶对根的情意
——访仁和区布德镇林管站站长胡永康
布德镇布德村的山雾还未散尽,绿荫掩映下的农舍冒起炊烟,方田绵延起伏,沐浴在清晨的氤氲宁静中。“这是我第一次接受采访,很感谢。”初次面对记者的彝族汉子胡永康显得有些紧张,但当问到工作时,他的话匣子慢慢打开了。
从小在布德镇长大的胡永康,对家乡的青山绿水沉淀了深深的眷恋。1991年1月参加工作以来,他便一直从事基层乡镇林业工作,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工作中,爱岗敬业、积极认真,为布德镇的森林防火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多次受到市区政府的表彰,得到了全镇上下的一致好评。
仁和区布德镇位于攀枝花市西北部,由新华乡、民政乡于2001年9月合并而成,幅员面积131.1平方公里,有36000亩国有林、2000多亩苏铁自然保护区等丰富森林资源,属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每年3—5月的森林防火高火险期,极易发生森林火灾,森林防火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重大。
全镇现有总人口16000多人,其中彝族人口为2000多人,分散居住和移迁的彝族更是绷紧了森林防火的神经。“从凉山州移居过来了1200多名彝族群众,每年进入防火期,我会召集他们的当家人开会,组织他们落实防火责任。但一些移民依旧延续“刀耕火种”的生产习俗,偷偷烧山,让人防不胜防。”胡永康介绍说。“一般他们都是游民,家里穷的只有锅碗瓢盆,处罚起来也有难度。”
在遭遇这样的管理瓶颈后,胡永康琢磨着,要想遏制“刀耕火种”,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旧的生产方式,“安下来,住进去,发展起来”,他从这个安置工作“三步走”中找到破除瓶颈的突破口。
“回龙湾组片区是一个凉山彝族移民聚居地,片区上面的大黑山有16000多亩国有林,是布德镇防火重点部位。2000年,我们就对当地移民采取了安置措施,给他们划定土地范围,固定下来,并与民政办配合,主动联系他们,帮他们修房子。对一些重点人群,通过以工代赈、每年开展核桃生产培训、提供帮扶资金等帮助他们脱贫增收,和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曾经依靠“刀耕火种”的移民在生产生活上得到保障,都不愿再去干铤而走险的“老行当”,并在每年开展的森林防火教育培训中渐渐有了生态保护意识,不仅烧山现象变少,违法者还主动去接受处罚。
“安置战”告捷,胡永康继续精心密织他的森林防火“预防”网。建立快速高效的防火应急监控和突发事件预警体系。每年他会根据辖区各村组及林区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把森林防火责任分解落实人头和山头地块。深入各村组核实登记呆、聋、哑、傻及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员落实责任监护,对重点时段、部位落实专人死看死守。根据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将全镇6330.1公顷天然林区划为11个小班,落实了11名管护人员,严格按要求落实管护责任,管护资金,安排46名由每个社的社长担任的森林防火信息员,同时落实林区周边30位村民轮流挂牌值班,与巡山护林员配合,对各自管辖林区进行巡护检查。“由于山陡,专业扑火队上山灭火需花较长时间。如果发现小火,这些值班的村民由于离得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附近人员一起把火扑灭,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了使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深入到边远林区、村组、林区施工单位、学校、企业、林木林地经营单位,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森林防火条例》,并采用会议、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森林防火。同时经常深入边远林区盲区死角及各管护片进行巡护检查,督促检查各巡山护林员的尽职履责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教育林区群众遵守火源管理规定,杜绝违章用火。
每到计划烧除时段,胡永康按规定的时间范围,认真规划,精心组织,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带领专业队伍及巡山护林员组织实施计划烧除,尽力清除林下可燃物,有效减少了高火险期森林火灾发生概率。进入防火期,他还和林管站同事一道草拟森林火灾应急处置预案报党委政府修订完善并负责具体实施,承担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工作,全程掌握火情动态,当好指挥部参谋。而专业森林防火队也是他招人,带人,并且每一场扑火都亲临现场。
今年5月2日,胡永康经历了记忆深刻的一场扑火。当日,烈日炎炎,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上午11点左右,接到布德村干箐村起火报告,火光就是命令,胡永康立即带领专业扑火队12人,骑摩托车颠簸了大约7公里的山路,20分钟后赶到火线脚。现场植被以荒草、杂灌为主,当他们到达时,火线已有700余米,眨眼的工夫,又迅速从山脚蔓延到了半山腰。时值正午,气温很高,风吹得人站不稳,眼睛也睁不开,且山上地形复杂,陡坡多。风在耳边狂乱呼啸,眼见火魔凶猛肆虐,“开隔离带!”胡永康一声令下,根据地形和火向,带领队员沿着火线侧面寻至前方一平缓开阔处,用割灌机、风力灭火机从上往下开出一条60米宽,350米长的隔离带。冷不防,一团火飞升至天,绕过一个山梁子,跃过隔离带落地点燃。于是,胡永康一行又疾走了半小时,12点40分左右,在另一处开出了60米宽、260多米长的隔离带。罡风助威,火势愈演愈烈,最终第二道防线也未守住,他们又随即筑起第三条600米长的隔离带,还是没能控制火情。危急关头,一定保证人员安全,面对当前战斗的不利形势,他转而组织队员在安全处避险,等待时机,并恢复体力。下午3点过,他向专业队伍请求增援,扑火阵势增至37人。直至晚上9点,随着气温下降、风力减小,专业扑火队与当地老百姓一起趁势而上,一鼓作气,终于扼住了火魔的咽喉。
久经火场的胡永康,每一次扑火,都是第一时间到达前线,最后一个撤离。每次完成扑火任务后,他还要组织专业队伍认真总结,找出不足,努力改进,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的战斗力。
“我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自然对这里有感情。”炯炯有神的目光透露着一种坚毅。二十几度春秋,胡永康用心血、汗水培植绿色,保卫山林,书写了绿叶对根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