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新浪 微博
  • 微信
  • QQ空间
  • 豆瓣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生态修复 > 国有林场

宣汉县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 2014-11-20 00:00:00 作者:    魏 坤 来源: 达州市林业局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紫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安全靠狗,御寒靠酒。”这是10年前宣汉县国有林场真实生活的写照。那时,林场的不少职工还在为吃、住、行发愁,为养老、就医、小孩就学操心,守着青山受穷。现在,林区处处繁花似锦,成为了森林公园、新景区,职工待遇有了保障,实现了多年住房梦,林场工作生活舒心。
  宣汉县四个国有林场,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地处边远的高寒山区,场部距县城最近有21公里,最远达86公里,300多名职工管护着38万亩森林资源。2008年以前,由于林场实行自收自支,天然林全面禁伐,林场仅靠天保工程管护费维持生产生活。林场待遇低、危房多、路不通、饮水难、就医难,一些职工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严重制约林区发展。
  “以前的木板房千疮百孔,虫蛇穿行,住在里面风寒难挡、心惊胆战”回忆起以前居住的房屋,五马林场月亮坪工区护林员吴鹏至今仍心有余悸。
  原在观山坪林场任场长多年的彭仁安,刚来林场时,一位年仅29岁的女护林员因误食有毒野生菌,由于当时林区没有医生及药品,加上山高路远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彭仁安眼睁睁地看着那名职工离开人世。2008年3月,彭仁安含着热泪向县领导请求配备一名医务人员,解决林场职工看病难题。此事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他心里难以抹去。
  针对林场的现实突出问题,如何实现林场改革发展稳定,达到林区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建设新型国有林区,成为了宣汉县党政和林业主管部门面临的大事。
  以人为本 极力改善林区民生
  宣汉县几届党政领导多次深入林场调研,听取基层和相关部门意见及建议。2008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林场职工脱贫解困八条措施,明确财政、林业、水利、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财政每年给予林场职工每人5000元定额补助,2011年后定额补助提高到1万元,安定了人心。
  为解决林场职工看病问题,县里专门为林场所在地卫生院增加了一名医生编制,每个月卫生院的医生定期前往林场巡医问诊,并送去一些常备药品,林场就医难问题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随着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改善林区民生成了重要内容,林场职工的养老、医疗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夯实基础  着力支撑林区发展 
  林区要发展,基础建设是关键。几年来,该县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加快完善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林区通车里程77.8公里,硬化林区公路27.8公里,其中50公里泥结碎石路纳入县乡公路养护。改造输电线路42公里,广播电视、通信、照明得到基本解决。利用“红尘找水工程”打井12口,建饮水池630m3,职工生活用水不再难。修建瞭望台和入山检查站10处,建消防池6万m3,新建防火林带60余公里,森林防火有了保障。
  近年来,县林业局、林场把改善职工住房作为大事来抓。已改建危旧房4000㎡,结合林场棚户区改造,在县城城郊建成基本户型60平方米的住房271套,271户林场贫困职工于2014年1月全部入住新居,进一步解决了居住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我在林场待了近40年,到退休之前,还能享受到国家政策,搬到城里来住,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2013年11月初,该县楠竹林场职工李发竹拿到在县城的新房钥匙激动不已。
  立足优势  全力发展生态产业    
  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宣汉县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恢复与发展,森林覆盖率达93%以上,林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了该县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多年的不断实践,主动地学习借鉴,该县成功探索出了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的林场发展之路。
  为挖掘利用林区丰富的森林景观,深厚的佛教文化、红军文化、地质文化,该县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成功建成了观音山、峨城竹海省级森林公园,五马归槽景区列为县级自然保护区。自2012年起,启动申创宣汉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工作,捆绑打造观音山、峨城竹海省级森林公园和五马归槽景区,先后投资6500万元,加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培育力度。目前,已通过了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峨城竹海公园成为了今年达州市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的主会场,观音山已是游客欣赏杜鹃花的知名景区。2013年,该县林场及带动周边实现生态旅游年综合收入3.2亿元,今年1-10月实现旅游收入2.4亿元。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多样的气候条件,为林场职工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门路。该县采取市场导向、分户经营、分类指导、独立核算、以奖代补的措施,调动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少职工靠林下种养业脱贫致富。目前,成功探索出了林禽、林畜、林蜂、林药、林粮、林菜等林下种养模式,森林蔬菜、绿色食品等产品走俏市场,林场年经济收入达110万元。五马林场职工庞涛年出栏羊200头,纯收入11万元,成为林下种养业致富的典型。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生态产品已上升为人们的重要需求之一。当你无论走在宣汉林区的每一个护林站,还是游玩在森林公园的每一处景点,你都能亲身感受到林场职工日子舒心、信心满满。因为,他们既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者,也是生态产品的享受者。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9 LCJ.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  
搜索 菜单
  •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发布
  • 互动交流
  • 专题专栏
  • 大熊猫
  • 办事服务
国有林场

宣汉县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纪实

来源:达州市林业局发布日期:2014-11-20 00:00:00

 

  “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安全靠狗,御寒靠酒。”这是10年前宣汉县国有林场真实生活的写照。那时,林场的不少职工还在为吃、住、行发愁,为养老、就医、小孩就学操心,守着青山受穷。现在,林区处处繁花似锦,成为了森林公园、新景区,职工待遇有了保障,实现了多年住房梦,林场工作生活舒心。
  宣汉县四个国有林场,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地处边远的高寒山区,场部距县城最近有21公里,最远达86公里,300多名职工管护着38万亩森林资源。2008年以前,由于林场实行自收自支,天然林全面禁伐,林场仅靠天保工程管护费维持生产生活。林场待遇低、危房多、路不通、饮水难、就医难,一些职工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严重制约林区发展。
  “以前的木板房千疮百孔,虫蛇穿行,住在里面风寒难挡、心惊胆战”回忆起以前居住的房屋,五马林场月亮坪工区护林员吴鹏至今仍心有余悸。
  原在观山坪林场任场长多年的彭仁安,刚来林场时,一位年仅29岁的女护林员因误食有毒野生菌,由于当时林区没有医生及药品,加上山高路远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彭仁安眼睁睁地看着那名职工离开人世。2008年3月,彭仁安含着热泪向县领导请求配备一名医务人员,解决林场职工看病难题。此事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他心里难以抹去。
  针对林场的现实突出问题,如何实现林场改革发展稳定,达到林区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建设新型国有林区,成为了宣汉县党政和林业主管部门面临的大事。
  以人为本 极力改善林区民生
  宣汉县几届党政领导多次深入林场调研,听取基层和相关部门意见及建议。2008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林场职工脱贫解困八条措施,明确财政、林业、水利、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财政每年给予林场职工每人5000元定额补助,2011年后定额补助提高到1万元,安定了人心。
  为解决林场职工看病问题,县里专门为林场所在地卫生院增加了一名医生编制,每个月卫生院的医生定期前往林场巡医问诊,并送去一些常备药品,林场就医难问题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随着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改善林区民生成了重要内容,林场职工的养老、医疗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夯实基础  着力支撑林区发展 
  林区要发展,基础建设是关键。几年来,该县整合项目资金1.2亿元,加快完善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林区通车里程77.8公里,硬化林区公路27.8公里,其中50公里泥结碎石路纳入县乡公路养护。改造输电线路42公里,广播电视、通信、照明得到基本解决。利用“红尘找水工程”打井12口,建饮水池630m3,职工生活用水不再难。修建瞭望台和入山检查站10处,建消防池6万m3,新建防火林带60余公里,森林防火有了保障。
  近年来,县林业局、林场把改善职工住房作为大事来抓。已改建危旧房4000㎡,结合林场棚户区改造,在县城城郊建成基本户型60平方米的住房271套,271户林场贫困职工于2014年1月全部入住新居,进一步解决了居住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
  “我在林场待了近40年,到退休之前,还能享受到国家政策,搬到城里来住,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2013年11月初,该县楠竹林场职工李发竹拿到在县城的新房钥匙激动不已。
  立足优势  全力发展生态产业    
  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宣汉县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恢复与发展,森林覆盖率达93%以上,林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了该县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多年的不断实践,主动地学习借鉴,该县成功探索出了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的林场发展之路。
  为挖掘利用林区丰富的森林景观,深厚的佛教文化、红军文化、地质文化,该县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成功建成了观音山、峨城竹海省级森林公园,五马归槽景区列为县级自然保护区。自2012年起,启动申创宣汉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工作,捆绑打造观音山、峨城竹海省级森林公园和五马归槽景区,先后投资6500万元,加块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培育力度。目前,已通过了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峨城竹海公园成为了今年达州市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的主会场,观音山已是游客欣赏杜鹃花的知名景区。2013年,该县林场及带动周边实现生态旅游年综合收入3.2亿元,今年1-10月实现旅游收入2.4亿元。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多样的气候条件,为林场职工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门路。该县采取市场导向、分户经营、分类指导、独立核算、以奖代补的措施,调动职工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不少职工靠林下种养业脱贫致富。目前,成功探索出了林禽、林畜、林蜂、林药、林粮、林菜等林下种养模式,森林蔬菜、绿色食品等产品走俏市场,林场年经济收入达110万元。五马林场职工庞涛年出栏羊200头,纯收入11万元,成为林下种养业致富的典型。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生态产品已上升为人们的重要需求之一。当你无论走在宣汉林区的每一个护林站,还是游玩在森林公园的每一处景点,你都能亲身感受到林场职工日子舒心、信心满满。因为,他们既是生态产品的生产者,也是生态产品的享受者。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