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四川省林业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发布日期:2022-04-12 来源: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中作用突出、责任重大。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四川、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部署,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组织专门力量,于2021年11月编制印发了《四川省林业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

一、发展形势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林草面积超过全省幅员70%,属于全国第二大林区、第五大牧区。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大熊猫分布区占全国75%。湿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高原泥炭沼泽最集中分布区,泥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四川林草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增加森林面积2925.7万亩、森林蓄积1.8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0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8%,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1600万亩,治理退化草原7684万亩、修复退化湿地22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干旱河谷等脆弱生态470万亩,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有序推进,森林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万亿元,林草产业总产值增长50.1%,多样化林草支持政策相继建立,累计向88个贫困县投入省级以上林草财政资金475.3亿元。

在总结历史成效的同时,必须正视全省林草资源总体质量不高、生态持续修复难度增大、资源效益发挥不够、支撑保障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不足、发展质量不高仍然是当前四川林草的基本面。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推进,四川林草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林草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安全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构建系统的生态修复体系、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发达的林草产业体系、稳固的资源安全体系、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作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及目标设置。《规划》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分类施策、协调发展,坚持科技驱动、创新发展,坚持多向发力、开放发展,坚持社会参与、共享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积极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修复深入推进、保护体系更加完备、林草产业提质增效、资源安全持续稳固、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的五大目标,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森林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6%,治理沙化土地48万亩,草原保有量不低于1.45亿亩,湿地保有量不低于2600万亩,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三、空间布局

《规划》综合自然地理、生态区位、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生态修复空间。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大江大河生态修复,提出构建川西北、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4大生态修复区和长江干流、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8大生态修复带的生态修复空间。

自然保护空间。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区域特征明显实际,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依托,着力构建岷山—邛崃山自然保护轴和黄河源自然保护屏障、川西自然保护屏障、大巴山自然保护屏障、乌蒙山自然保护屏障、龙泉山自然保护屏障的“一轴五屏”自然保护格局。

产业发展空间。围绕省委省政府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构建“五区协同、集群发展”林草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成都平原林板家具、川东北特色经济林、川南竹产业、川西生态旅游和攀西林果康养等5大产业集群。

四、主要举措

《规划》围绕生态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特色林草产业、高品质生态宜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林草资源安全、科技创新等7个重点方面,统筹谋划我省林草保护、发展和安全。

1.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一是实施长江廊道绿化工程:推进重点河湖沿岸区域造林绿化,实施护堤护岸林改造30万亩;建设美丽竹林风景线,支持打造翠竹长廊(竹林大道)60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常态巩固成果1600万亩。二是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森林抚育750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500万亩。三是保护管理森林资源,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和林地用途管理,强化林木采伐管理和森林资源监测监管。四是保护修复草原生态:实施退化草原修复工程,改良退化草原400万亩,人工种草125万亩等;实施退化草地治理工程:退化草原治理人工种草460万亩,天然草原改良1650万亩。五是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实施川西高原重点区域天然湿地修复工程,修复退化湿地20万亩;实施长江干支流重要滩涂湿地生态修复,恢复受损滩涂湿地5万亩,巩固和提升已修复滩涂湿地20万亩。六是综合治理荒漠生态:综合治理川西北沙化土地48万亩以上,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400平方公里,实施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10万亩。

2.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一是全面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建设大熊猫人工繁育实验室1处,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中心1处,新建野外训练基地4处,野化放归基地3个。二是创建管理若尔盖国家公园:明确保护范围和功能分区,改造提升保护站点11个,新建保护站点9个,实施生态修复工程1000万亩,建设入口社区7个和特色小镇6个。三是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能力提升工程,优化调整或确认管控分区,新建或完善机构设置。四是统筹推进自然公园建设:推进巡护道路、防火通道、管护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自然景观、自然遗迹资源保护修复工程,提升自然公园保护管理能力。五是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组织开展资源调查和物种监测,实施珍稀濒危动物拯救行动,强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加强野生动物救护收容体系建设。

3.发展特色林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一是做强竹产业、木材培育加工业、木本油料业、林草中药材产业、花卉苗木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业等七大特色林草产业,实现竹业总产值1200亿元,用材林保持在3600万亩以上,木本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等。二是推进林草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规划建设省级以上园区40个、现代木质原料林基地1200万亩、现代竹产业基地1200万亩、现代木本油料基地800万亩、现代木本药材基地130万亩、其他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170万亩。三是拓展林草产业市场:实施林草业品牌培育工程,构建林产品“三品一标”体系;健全林草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推进发展“互联网+林草产品”电子商务,支持开展林草产品“直播带货”等营销模式。四是扩大林草就业增收:通过增加公益岗位、实施生态工程、开展特许经营、打造入口社区等促进基层林农就业增收。

4.实施高品质生态宜居林草行动。一是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群: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森林城市群建设,协同重庆市共同建设泸内荣永、达广万开、南遂潼合森林城市群。二是推进乡村绿化美化: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森林乡镇、绿色新村,采用“湿地+”模式,推动湿地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度融合,建成乡村小微湿地群落。三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进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加强古树名木养护复壮工作。四是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推进全民自然教育,扩大林草对外宣传,传播林草“好声音”,凝聚林草“正能量”,共塑林草“新形象”。五是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域协同:通过建设成德眉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强川渝生态宜居建设跨区协同,加强省内林草发展区域协同,支持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地区林草协同发展。

5.推进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积极推进林草碳汇开发和交易:围绕实现我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川西南、川西北、川东北、川南、川中“五大片”林草碳汇开发格局;探索建立区域性林草碳汇自愿交易市场,启动林草碳汇试点;构建四川林草碳汇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林草碳汇连续动态监测。二是大力建设国家储备林:在川东北、攀西、盆周山区、川南四大片区布局储备林建设,实施人工林培育50万亩、现有林改培150万亩、中幼林抚育100万亩;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谋划、包装、储备、开工一批国家储备林项目;探索建立国家储备林收储机制,推动国家储备林林权收储机构建设。三是通过推动典型生态系统保护补偿、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等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通过加强林草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高林草生态产品交易能力,加强林草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

6.全力维护森林草原资源安全。一是通过排查整治森林草原火灾隐患、加强野外用火管理、加强地方防扑火队伍建设、建立林草防火阻隔体系、强化早期火情处置、加强林草防火基础保障,标本兼治强化森林草原防火,规划购置各类消防车辆400辆,新建营房38100平方米、物资储备库6000平方米、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普查175县(市、区)、林草可燃物清理620万亩。二是通过加强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强化林草有害生物检疫御灾、科学防治林草有害生物、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科学防治林草有害生物。三是通过健全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加强野生动物疫病防控。四是通过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加强护林护草员队伍管理,推进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切实筑牢四川林草发展安全屏障。

7.着力推进林草科技创新。一是建设“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天”上资源分析利用、“空”中资源共享、“地”面资源融合、“人”的资源综合,创新建立实时感知、精准监测、高效评估、智慧决策的“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规划建设1个省级数字林草统一时空数据平台,建设完善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1套。二是建设林长制管理体系、林草管理服务体系和数字林草监测体系建设,促进林草数字化应用;三是强化科技攻关和应用:加强林草重大科技攻关,加强林草科技成果推广,完善林草科技体系,做强省级“林草四院”;规划组织开展150项以上重点科技攻关,建设省林草科技创新中心1处;推广林草新品种、新技术300项,开展培训100万人次。四是通过推进林草种业创新发展,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林木良种壮苗培育和林木种苗行政监管,大力培育草种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7个以上、良种和采种基地30个以上,建设优良草种原种基地3个,建设完善草种基地10个。

五、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林草法治建设、深化林草改革开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夯实基层基础等措施保障重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对加强组织领导、示范推进、督促检查也提出明确要求。

当前位置:
四川省林业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2-04-12 来源: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和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中作用突出、责任重大。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四川、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重大部署,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组织专门力量,于2021年11月编制印发了《四川省林业草原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

一、发展形势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林草面积超过全省幅员70%,属于全国第二大林区、第五大牧区。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大熊猫分布区占全国75%。湿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高原泥炭沼泽最集中分布区,泥炭储量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四川林草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增加森林面积2925.7万亩、森林蓄积1.8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0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8%,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1600万亩,治理退化草原7684万亩、修复退化湿地22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干旱河谷等脆弱生态470万亩,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有序推进,森林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万亿元,林草产业总产值增长50.1%,多样化林草支持政策相继建立,累计向88个贫困县投入省级以上林草财政资金475.3亿元。

在总结历史成效的同时,必须正视全省林草资源总体质量不高、生态持续修复难度增大、资源效益发挥不够、支撑保障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不足、发展质量不高仍然是当前四川林草的基本面。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推进,四川林草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林草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安全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构建系统的生态修复体系、完备的自然保护体系、发达的林草产业体系、稳固的资源安全体系、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作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及目标设置。《规划》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分类施策、协调发展,坚持科技驱动、创新发展,坚持多向发力、开放发展,坚持社会参与、共享发展”的基本原则,明确了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积极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修复深入推进、保护体系更加完备、林草产业提质增效、资源安全持续稳固、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的五大目标,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森林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6%,治理沙化土地48万亩,草原保有量不低于1.45亿亩,湿地保有量不低于2600万亩,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三、空间布局

《规划》综合自然地理、生态区位、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提出了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生态修复空间。围绕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大江大河生态修复,提出构建川西北、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4大生态修复区和长江干流、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8大生态修复带的生态修复空间。

自然保护空间。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区域特征明显实际,以各类自然保护地为依托,着力构建岷山—邛崃山自然保护轴和黄河源自然保护屏障、川西自然保护屏障、大巴山自然保护屏障、乌蒙山自然保护屏障、龙泉山自然保护屏障的“一轴五屏”自然保护格局。

产业发展空间。围绕省委省政府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构建“五区协同、集群发展”林草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成都平原林板家具、川东北特色经济林、川南竹产业、川西生态旅游和攀西林果康养等5大产业集群。

四、主要举措

《规划》围绕生态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特色林草产业、高品质生态宜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林草资源安全、科技创新等7个重点方面,统筹谋划我省林草保护、发展和安全。

1.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一是实施长江廊道绿化工程:推进重点河湖沿岸区域造林绿化,实施护堤护岸林改造30万亩;建设美丽竹林风景线,支持打造翠竹长廊(竹林大道)60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常态巩固成果1600万亩。二是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森林抚育750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500万亩。三是保护管理森林资源,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和林地用途管理,强化林木采伐管理和森林资源监测监管。四是保护修复草原生态:实施退化草原修复工程,改良退化草原400万亩,人工种草125万亩等;实施退化草地治理工程:退化草原治理人工种草460万亩,天然草原改良1650万亩。五是保护修复湿地生态:实施川西高原重点区域天然湿地修复工程,修复退化湿地20万亩;实施长江干支流重要滩涂湿地生态修复,恢复受损滩涂湿地5万亩,巩固和提升已修复滩涂湿地20万亩。六是综合治理荒漠生态:综合治理川西北沙化土地48万亩以上,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400平方公里,实施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10万亩。

2.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一是全面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建设大熊猫人工繁育实验室1处,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中心1处,新建野外训练基地4处,野化放归基地3个。二是创建管理若尔盖国家公园:明确保护范围和功能分区,改造提升保护站点11个,新建保护站点9个,实施生态修复工程1000万亩,建设入口社区7个和特色小镇6个。三是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能力提升工程,优化调整或确认管控分区,新建或完善机构设置。四是统筹推进自然公园建设:推进巡护道路、防火通道、管护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自然景观、自然遗迹资源保护修复工程,提升自然公园保护管理能力。五是全面保护野生动植物:组织开展资源调查和物种监测,实施珍稀濒危动物拯救行动,强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加强野生动物救护收容体系建设。

3.发展特色林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一是做强竹产业、木材培育加工业、木本油料业、林草中药材产业、花卉苗木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康养)业等七大特色林草产业,实现竹业总产值1200亿元,用材林保持在3600万亩以上,木本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等。二是推进林草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规划建设省级以上园区40个、现代木质原料林基地1200万亩、现代竹产业基地1200万亩、现代木本油料基地800万亩、现代木本药材基地130万亩、其他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170万亩。三是拓展林草产业市场:实施林草业品牌培育工程,构建林产品“三品一标”体系;健全林草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推进发展“互联网+林草产品”电子商务,支持开展林草产品“直播带货”等营销模式。四是扩大林草就业增收:通过增加公益岗位、实施生态工程、开展特许经营、打造入口社区等促进基层林农就业增收。

4.实施高品质生态宜居林草行动。一是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群:加快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森林城市群建设,协同重庆市共同建设泸内荣永、达广万开、南遂潼合森林城市群。二是推进乡村绿化美化:高质量打造一批特色森林乡镇、绿色新村,采用“湿地+”模式,推动湿地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度融合,建成乡村小微湿地群落。三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推进古树名木信息化管理,加强古树名木养护复壮工作。四是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推进全民自然教育,扩大林草对外宣传,传播林草“好声音”,凝聚林草“正能量”,共塑林草“新形象”。五是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域协同:通过建设成德眉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强川渝生态宜居建设跨区协同,加强省内林草发展区域协同,支持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地区林草协同发展。

5.推进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积极推进林草碳汇开发和交易:围绕实现我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川西南、川西北、川东北、川南、川中“五大片”林草碳汇开发格局;探索建立区域性林草碳汇自愿交易市场,启动林草碳汇试点;构建四川林草碳汇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开展林草碳汇连续动态监测。二是大力建设国家储备林:在川东北、攀西、盆周山区、川南四大片区布局储备林建设,实施人工林培育50万亩、现有林改培150万亩、中幼林抚育100万亩;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谋划、包装、储备、开工一批国家储备林项目;探索建立国家储备林收储机制,推动国家储备林林权收储机构建设。三是通过推动典型生态系统保护补偿、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等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四是通过加强林草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高林草生态产品交易能力,加强林草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力。

6.全力维护森林草原资源安全。一是通过排查整治森林草原火灾隐患、加强野外用火管理、加强地方防扑火队伍建设、建立林草防火阻隔体系、强化早期火情处置、加强林草防火基础保障,标本兼治强化森林草原防火,规划购置各类消防车辆400辆,新建营房38100平方米、物资储备库6000平方米、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风险普查175县(市、区)、林草可燃物清理620万亩。二是通过加强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强化林草有害生物检疫御灾、科学防治林草有害生物、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科学防治林草有害生物。三是通过健全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加强野生动物疫病防控。四是通过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加强护林护草员队伍管理,推进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切实筑牢四川林草发展安全屏障。

7.着力推进林草科技创新。一是建设“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天”上资源分析利用、“空”中资源共享、“地”面资源融合、“人”的资源综合,创新建立实时感知、精准监测、高效评估、智慧决策的“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规划建设1个省级数字林草统一时空数据平台,建设完善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1套。二是建设林长制管理体系、林草管理服务体系和数字林草监测体系建设,促进林草数字化应用;三是强化科技攻关和应用:加强林草重大科技攻关,加强林草科技成果推广,完善林草科技体系,做强省级“林草四院”;规划组织开展150项以上重点科技攻关,建设省林草科技创新中心1处;推广林草新品种、新技术300项,开展培训100万人次。四是通过推进林草种业创新发展,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林木良种壮苗培育和林木种苗行政监管,大力培育草种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7个以上、良种和采种基地30个以上,建设优良草种原种基地3个,建设完善草种基地10个。

五、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林草法治建设、深化林草改革开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夯实基层基础等措施保障重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对加强组织领导、示范推进、督促检查也提出明确要求。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