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宝大熊猫 > 大熊猫普查 > 第二次普查(归档)
大熊猫分布密度——四川大熊猫密度
发布日期:2016-04-08 来源: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四川大熊猫密度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从大熊猫分布小区看,密度最高的是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区域(英雄沟和臭水沟),平均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53只;密度最低的是峨边县新林乡、杨河乡、万坪乡小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仅0.01只。

小区密度级划分标准为:大熊猫平均密度在每平方公里0.01~0.10之间,为低密度级(+);平均密度在每平方公里0.10~0.35之间,为中密度级(++);平均密度在每平方公里0.35~0.53之间,为高密度级(+++)。

按照上述标准,四川省大熊猫高密度区域很少,仅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英雄沟、臭水沟,耿达河的崔家磨子沟,中河灰堆沟;宝兴县硗碛乡普生岗防火站以上蚂蟥沟正沟;美姑县树窝乡挖黑河北侧;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七坪沟、东沟等6个区域属于高密度级。大熊猫最密集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英雄沟、臭水沟小区(五一棚),每189平方公里栖息地占有区就生活有1只大熊猫,主要是由于这里的地形、地貌、水源、森林、竹类等特别适宜大熊猫生存,加之这里的人为活动干扰程度较低,五一棚观察人员长期加强保护的结果。王朗保护区七坪沟、东沟大熊猫分布也很密集,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51只。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里环境适宜大熊猫生存(箭竹生长良好等),但更重要的是毗邻的南坪县马家、勿角两乡和平武县境内绵阳市伐木厂的采伐恶化了那些地区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导致那些地区的大熊猫被迫迁徙到王朗保护区。美姑县树窝乡挖黑河北侧大熊猫密度较高,但它的形成与卧龙、王朗高密度区不同,它是森林采伐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缩小所造成的。宝兴县硗碛乡蚂蟥沟大熊猫密集小区,也是采伐森林导致大熊猫向未采伐的沟尾退缩,分布于狭小栖息地所形成的。这种高密度区域的存在并不完全表明大熊猫资源丰富,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大熊猫栖息环境变化导致大熊猫相对集中分布的结果。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了大熊猫数量下降。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0~0.35只大熊猫的中密度区域也不多,并且基本处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的地方。

除以上高密度、中密度区域外,四川其它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密度均低于每平方公里0.10只,为低密度区(+)。这些区域的大熊猫密度之所以那么低,主要是自然环境改变(大熊猫主食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等)和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修建公路,森林采伐等),使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下降,导致某些地区大熊猫迁徙或死亡和分布区萎缩,形成大熊猫残存分布区和边缘区。

根据以上分析,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按密度等级可划分为三大类型,即高密度占有区、中密度占有区和低密度占有区。全省高密度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很小,面积仅148.99平方公里,为全省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总面积的1.45%,这显示出保存完好的栖息地已经很少,也表明四川大熊猫受栖息环境退化的影响相当严重。中密度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面积为3808.76平方公里,为全省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总面积的37.15%。这一区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但仍能保持较好的大熊猫栖息环境,其中大部分在自然保护区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小部分在森工施业区旁的未采伐区。低密度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面积达6295.99平方公里,为全省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面积的61.4%。调查认为,从战略角度考虑,保护大熊猫资源,应在稳定高、中密度大熊猫栖息地的前提下,加强低密度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逐步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提高密度等级。


当前位置:
大熊猫分布密度——四川大熊猫密度
发布时间:2016-04-08 来源:

四川大熊猫密度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从大熊猫分布小区看,密度最高的是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区域(英雄沟和臭水沟),平均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53只;密度最低的是峨边县新林乡、杨河乡、万坪乡小区,每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仅0.01只。

小区密度级划分标准为:大熊猫平均密度在每平方公里0.01~0.10之间,为低密度级(+);平均密度在每平方公里0.10~0.35之间,为中密度级(++);平均密度在每平方公里0.35~0.53之间,为高密度级(+++)。

按照上述标准,四川省大熊猫高密度区域很少,仅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英雄沟、臭水沟,耿达河的崔家磨子沟,中河灰堆沟;宝兴县硗碛乡普生岗防火站以上蚂蟥沟正沟;美姑县树窝乡挖黑河北侧;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七坪沟、东沟等6个区域属于高密度级。大熊猫最密集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英雄沟、臭水沟小区(五一棚),每189平方公里栖息地占有区就生活有1只大熊猫,主要是由于这里的地形、地貌、水源、森林、竹类等特别适宜大熊猫生存,加之这里的人为活动干扰程度较低,五一棚观察人员长期加强保护的结果。王朗保护区七坪沟、东沟大熊猫分布也很密集,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51只。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里环境适宜大熊猫生存(箭竹生长良好等),但更重要的是毗邻的南坪县马家、勿角两乡和平武县境内绵阳市伐木厂的采伐恶化了那些地区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导致那些地区的大熊猫被迫迁徙到王朗保护区。美姑县树窝乡挖黑河北侧大熊猫密度较高,但它的形成与卧龙、王朗高密度区不同,它是森林采伐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缩小所造成的。宝兴县硗碛乡蚂蟥沟大熊猫密集小区,也是采伐森林导致大熊猫向未采伐的沟尾退缩,分布于狭小栖息地所形成的。这种高密度区域的存在并不完全表明大熊猫资源丰富,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大熊猫栖息环境变化导致大熊猫相对集中分布的结果。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了大熊猫数量下降。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10~0.35只大熊猫的中密度区域也不多,并且基本处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环境保存较好的地方。

除以上高密度、中密度区域外,四川其它大熊猫栖息地的大熊猫密度均低于每平方公里0.10只,为低密度区(+)。这些区域的大熊猫密度之所以那么低,主要是自然环境改变(大熊猫主食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等)和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修建公路,森林采伐等),使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下降,导致某些地区大熊猫迁徙或死亡和分布区萎缩,形成大熊猫残存分布区和边缘区。

根据以上分析,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按密度等级可划分为三大类型,即高密度占有区、中密度占有区和低密度占有区。全省高密度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很小,面积仅148.99平方公里,为全省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总面积的1.45%,这显示出保存完好的栖息地已经很少,也表明四川大熊猫受栖息环境退化的影响相当严重。中密度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面积为3808.76平方公里,为全省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总面积的37.15%。这一区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但仍能保持较好的大熊猫栖息环境,其中大部分在自然保护区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小部分在森工施业区旁的未采伐区。低密度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面积达6295.99平方公里,为全省大熊猫栖息地占有区面积的61.4%。调查认为,从战略角度考虑,保护大熊猫资源,应在稳定高、中密度大熊猫栖息地的前提下,加强低密度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逐步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提高密度等级。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