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正值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驻村帮扶美姑县周年之际,洒库乡的贵妃木耳种植大棚里一片繁忙——首批试种的5户农户正忙着采收新一轮木耳,饱满粉嫩的耳片在阳光下格外亮眼。这场历时半年多的产业帮扶试点,不仅让国内首个粉色木耳新品种“粉耳1号”在大凉山扎根发芽,更以实实在在的“造血功能”撬动深山彝乡的振兴之路。
粉色金耳:大山深处的产业突围
2024年7月,一支由35名骨干组成的省林草局驻村工作队奔赴凉山州美姑县(欠发达县)。面对“山高路远、土地稀缺、产业薄弱”的困境,队员们踏遍山野,寻觅破局之道。
彼时,花椒产业已是美姑县洒库乡的支柱,但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驻村工作队反复琢磨。转机来自中央“大食物观”的战略指引——森林食品开发成为新方向。食用菌作为典型的森林食品,因附加值高、市场广,被列为突破口。工作队查阅大量资料,联合专家为洒库乡精准“把脉”:海拔2000米、群山环抱、河流贯穿,昼夜温差大、空气纯净,正是食用菌新品种“贵妃木耳”的适宜产区。
检测显示,这种粉色木耳新品种,堪称木耳界的“优等生”:蛋白质含量比普通木耳高26.2%,多糖含量达普通品种的近3倍,更富含抗氧化成分;鲜耳市价达20元/斤,溢价1—2倍;其无土立体栽培模式,尤其契合美姑“人均地少、生态纯净”的特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让生态优势长出‘金耳朵’!”队员在驻村日志中写道。
破冰之路:从“不敢种”到“抢着种”
产业蓝图虽美,落地却遇冷脸。“粉木耳?怕是染色的哦!”“菌包这么贵,赔了咋办?”2024年底的村民动员会上,质疑声此起彼伏。
为确保产业有效推进,工作队多方聚力:一方面积极协调派出单位形成联动机制——由省林草局产业处(旅游中心)带队调研,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立项开展引种试验,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出资捐赠首轮菌包;另一方面广泛争取外部支持,联合驻地党委政府、乐山援彝工作队、省经济合作局驻村干部等力量,大家各展所长、共谋产业、紧密协作,初步打通从产到销全链路。
为了让农户们切身感受到坚实保障,工作队带农户不远千里赴什邡基地观摩。从大棚选点到设计搭建,从温湿度控制到采收技巧,工作队一对一“包户”指导,手把手教农户操作,甚至自掏腰包购物资、立“军令状”:“种砸了,我跟你一起赔!”
诚意终换信任。5月29日,首轮数千只菌包运抵洒库乡,5 户农户率先“试水”,贵妃木耳产业试种正式启动。试种农户尼尼莫林在美姑电视台采访中激动地说道:“感谢省林草局捐赠的菌包,带我们尝试新产业,我们一定认真管理,种出成效!”
振兴之光:小木耳托起亿元产业链
七月流火,洒库乡迎来“粉色丰收季”。
在尼尼莫林的大棚,立体栽培的菌包如瀑布垂挂,粉耳晶莹饱满。“我家鲜耳产量预估1200斤,能卖两万多元!”他算起账眉飞色舞。
全乡试种户总产量超5000斤,销售额预计达10万元。在7月的农户恳谈会上,当被问及“自担成本是否继续”时,农户们异口同声表态:“不仅要种,还要扩规模!”参与试种的残疾农户阿尔克主更是雄心勃勃:“下一轮我要种 5000只菌包!”
如今,产业帮扶的效应正在扩散。工作队在洒库乡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自然教育实践”,组织学生到木耳基地参与 “童心探自然・木耳采摘研学”,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活动,配合发放省林草规划院捐赠的菌包和省林科院编印的《家庭实践手册》,向400多户农户传递食用菌产业的可行性,更让农户们增进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知和认同。相关活动还推广至龙门乡,为产业辐射美姑其他乡镇打下基础。
按照规划,未来两到三年,工作队将积极助力乐美彝家强村公司和相关企业发展壮大,进而带动超500户农户参与种植,当地食用菌年产值有望实现9000万元,冲击亿元大关。
“下一步我们力争打造‘美姑粉木耳’地标品牌,让这颗粉色‘金耳’成为大凉山振兴的新支柱。”队员的话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当“造血式”产业激活深山潜能,乡村振兴便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菌包上萌发的新芽、账本里跳动的数字、百姓脸上绽放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