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省局动态
【致敬林草“她”力量】打珍其针:526只储水罐 筑起3800米高山“防火墙”
发布日期:2025-03-08 来源:宣传中心 作者:张学敏 字体:
分享到: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52岁的藏族妇女打珍其针用526只储水罐筑起了一道特殊的生态屏障。这个仅小学文化的生态护林员,用三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海拔3800米的防火瞭望点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绿色担当。

一场火,点燃决心与信念

木里县地处川滇交界处,平均海拔3100米,森林覆盖率达69.86%,是长江上游珍贵的成片原始林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因海拔高,空气干燥等因素,雷击火频发。

2019年6月,唐央乡格若村梦窝组一场突如其来的雷击火,让参与扑救的打珍其针深刻认识到“远水难救近火”的残酷现实。她目睹了火场滚石横飞、道路断绝的险境,更因缺水导致扑救艰难而心痛。“火舌蹿得又快又高,火场地势又高,要背着水桶手脚并用地爬陡坡,还没到火场水就洒了一半。”“水未至而火已燎原”的无力感,让打珍其针彻夜难眠,这次救火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防火不能只靠救,更要防患于未然。

2021年,打珍其针主动请缨成为生态护林员。彼时,木里县正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行动,12万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投身防火攻坚前线。而打珍其针的“战场”,是距离家5公里、海拔3800米的无人林区。每天清晨五点,她裹上头巾,揣上一壶酥油茶和几个青稞馍,踩着露水开始巡山。陡峭的山脊线上,她的身影如移动的界碑,丈量出独特的防火经纬。

526个瓶子,筑起高山“应急水源库”

应对雷击火最有效的办法是“早发现,早处置”。为破解“远水难救近火”的难题,打珍其针开始了自己的“每日送水行动”:每天巡山时,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塑料油桶装满清水,背到海拔3800米的瞭望点,藏于松枝与石板下的临时储水点。这些在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塑料瓶,可能在关键时候派上大用场,浇灭雷击火于成势之前。

“这是我打造的应急水源库。政府建了消防池,但我的山头太远,多备一瓶水就多一份保障。”以蚂蚁搬家似的耐心和执着,打珍其针三年来在瞭望点累计储存了526瓶、约3吨应急用水。这位朴实的藏族阿妈用最原始的方式,为家乡的莽莽林海筑起绿色防线。

这些瓶子也成为沿路生态复苏的见证。2019年火灾后的焦土,如今已萌发新绿。打珍其针每次路过,总要蹲下身拨开草丛查看树苗:“你看这棵云南松,是我巡山时发现的,现在比我的膝盖还高了。”她的话语里透露着欣慰。

三代人,接力守护绿林青山

“护林不是一个人的事,得让子孙都记住这片林子的金贵。”打珍其针的护林信念浸润着家庭。她动员家人跟自己一起练就“火眼金睛”——巡山时既要紧盯脚下枯枝,又要远眺山脊烟点。节假日里,丈夫陪她一起上山,儿子用手机拍摄隐患点,孙辈跟着她学辨异常烟雾。全家人的巡山足迹,连成了5公里长的“亲情防火线”。

这份坚守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高海拔林区氧气稀薄,打珍其针常因剧烈头痛不得不停下脚步;午餐是冷硬的青稞馍就着山泉水,胃痛发作时只能蜷在岩石后稍作喘息。“每天多做一点,森林就安全一分。”即便遇上风雪,她也坚持巡林,用视频记录汇报工作情况,“平安,无异常。”简短的几个字,是她对家乡林海的庄严承诺。

2022年,打珍其针荣获木里县“最美护林员”称号。荣誉证书上的藏文名字熠熠生辉,而她的生活依旧朴素如初:巡山鞋磨破了底,补上继续穿;防火宣传册被她翻得卷了边,上面歪歪扭扭记满汉藏双语的防火口诀。这个汉语不太流利、自嘲“大字不识几个”的藏族妇女,用最质朴的方式交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答卷——三年来,她管辖的林区零火情,植被恢复良好。

如今,打珍其针的储水瓶仍在增加,像是哨兵列队默默守望着林海。每个瓶身上,她都细心标注灌装日期,像在记录与山林相伴的时光。“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继续背水上山。”这位高原女儿身上,仿佛可见万千基层护林员的缩影——没有豪言壮语,唯有青山见证,用脚步丈量信仰,以坚守兑现诺言。

当前位置:
【致敬林草“她”力量】打珍其针:526只储水罐 筑起3800米高山“防火墙”
发布时间:2025-03-08 来源:宣传中心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52岁的藏族妇女打珍其针用526只储水罐筑起了一道特殊的生态屏障。这个仅小学文化的生态护林员,用三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海拔3800米的防火瞭望点书写着新时代女性的绿色担当。

一场火,点燃决心与信念

木里县地处川滇交界处,平均海拔3100米,森林覆盖率达69.86%,是长江上游珍贵的成片原始林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因海拔高,空气干燥等因素,雷击火频发。

2019年6月,唐央乡格若村梦窝组一场突如其来的雷击火,让参与扑救的打珍其针深刻认识到“远水难救近火”的残酷现实。她目睹了火场滚石横飞、道路断绝的险境,更因缺水导致扑救艰难而心痛。“火舌蹿得又快又高,火场地势又高,要背着水桶手脚并用地爬陡坡,还没到火场水就洒了一半。”“水未至而火已燎原”的无力感,让打珍其针彻夜难眠,这次救火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防火不能只靠救,更要防患于未然。

2021年,打珍其针主动请缨成为生态护林员。彼时,木里县正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行动,12万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投身防火攻坚前线。而打珍其针的“战场”,是距离家5公里、海拔3800米的无人林区。每天清晨五点,她裹上头巾,揣上一壶酥油茶和几个青稞馍,踩着露水开始巡山。陡峭的山脊线上,她的身影如移动的界碑,丈量出独特的防火经纬。

526个瓶子,筑起高山“应急水源库”

应对雷击火最有效的办法是“早发现,早处置”。为破解“远水难救近火”的难题,打珍其针开始了自己的“每日送水行动”:每天巡山时,用废弃的矿泉水瓶、塑料油桶装满清水,背到海拔3800米的瞭望点,藏于松枝与石板下的临时储水点。这些在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塑料瓶,可能在关键时候派上大用场,浇灭雷击火于成势之前。

“这是我打造的应急水源库。政府建了消防池,但我的山头太远,多备一瓶水就多一份保障。”以蚂蚁搬家似的耐心和执着,打珍其针三年来在瞭望点累计储存了526瓶、约3吨应急用水。这位朴实的藏族阿妈用最原始的方式,为家乡的莽莽林海筑起绿色防线。

这些瓶子也成为沿路生态复苏的见证。2019年火灾后的焦土,如今已萌发新绿。打珍其针每次路过,总要蹲下身拨开草丛查看树苗:“你看这棵云南松,是我巡山时发现的,现在比我的膝盖还高了。”她的话语里透露着欣慰。

三代人,接力守护绿林青山

“护林不是一个人的事,得让子孙都记住这片林子的金贵。”打珍其针的护林信念浸润着家庭。她动员家人跟自己一起练就“火眼金睛”——巡山时既要紧盯脚下枯枝,又要远眺山脊烟点。节假日里,丈夫陪她一起上山,儿子用手机拍摄隐患点,孙辈跟着她学辨异常烟雾。全家人的巡山足迹,连成了5公里长的“亲情防火线”。

这份坚守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高海拔林区氧气稀薄,打珍其针常因剧烈头痛不得不停下脚步;午餐是冷硬的青稞馍就着山泉水,胃痛发作时只能蜷在岩石后稍作喘息。“每天多做一点,森林就安全一分。”即便遇上风雪,她也坚持巡林,用视频记录汇报工作情况,“平安,无异常。”简短的几个字,是她对家乡林海的庄严承诺。

2022年,打珍其针荣获木里县“最美护林员”称号。荣誉证书上的藏文名字熠熠生辉,而她的生活依旧朴素如初:巡山鞋磨破了底,补上继续穿;防火宣传册被她翻得卷了边,上面歪歪扭扭记满汉藏双语的防火口诀。这个汉语不太流利、自嘲“大字不识几个”的藏族妇女,用最质朴的方式交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答卷——三年来,她管辖的林区零火情,植被恢复良好。

如今,打珍其针的储水瓶仍在增加,像是哨兵列队默默守望着林海。每个瓶身上,她都细心标注灌装日期,像在记录与山林相伴的时光。“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要继续背水上山。”这位高原女儿身上,仿佛可见万千基层护林员的缩影——没有豪言壮语,唯有青山见证,用脚步丈量信仰,以坚守兑现诺言。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