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省局动态
省林科院刘少英研究员团队小型兽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日期:2023-03-10 来源:省林科院  作者:刘少英 唐明坤 字体:
分享到:

2022年,省林科院刘少英小型兽类研究团队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大基因等单位科研人员聚焦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啮齿目松鼠科(Sciuridae)、仓鼠科(Cricetidae)、刺山鼠科(Platacanthomyidae)和兔形目鼠兔科(Ochotonidae)等小型兽类类群,在分类与系统发育、起源与演化、适应进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团队全年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5篇为1Top期刊)、一级学报论文3篇。

啮齿类仓鼠科研究方面,团队经数十年努力,采集了我国有分布的田鼠亚科17115种的数千号标本,采集地点包括20100余县。开展了田鼠亚科所有种126号标本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获得390GB的数据,还测定了所有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了田鼠亚科稳定的物种树,首次全面揭示中国田鼠亚科族级、属级和种级的系统发育关系,阐明了中国田鼠亚科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发现中国横断山系是全球田鼠亚科的集中分布区,该区田鼠亚科物种分为东、西两大支系,支系起源与900万年前2次欧亚大陆北部向横断山系的迁徙事件有关,横断山系成为这两大支系祖先的避难所,在800-500万年前,两支系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经历了快速适应辐射和种化的历程。同时检测到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基因流加速了物种的形成和适应演化。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IF=6.548,生物学1区)。

松田鼠属的起源演化研究方面,该属物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云南和西藏等省的高海拔区域,项目组长期采样积累到该属所有物种标本。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开展系统发育研究,发现我国松田鼠属6个新种——Neodon namchabarwaensis,N. shergylaensis,N. liaoruii,N. bershulaensis,N. bomiensisN. chayuensis研究揭示松田鼠属700万年前起源于青藏高原,与毛足田鼠属有共同祖先,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发生分化:一支适应高寒和湿润气候留在青藏高原,另一支适应干旱环境,扩散到中国北部和中东地区、进而扩散到欧洲。研究发现松田鼠的快速演化发生于500-3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雅鲁藏布江的形成和与帕隆藏布的连通事件、高山的阻隔对松田鼠不同进化支的独立种化起到关键促进作用。该研究还检测到200多个与低温适应、低氧适应、抗紫外线、修复损伤相关的基因得到强烈正选择。研究成果发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

食虫目研究方面,分别在鼩鼱科鼩鼱属背纹鼩鼱(Sorex cylindricauda)及其相近种、蹼足鼩属开展深入研究。背纹鼩鼱及其相近种采集到国内8126个采样点的465号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全国背纹鼩鼱及其相近种分化为14个进化支,对应的物种包括原来已有的4个物种(背纹鼩鼱、山地背纹鼩鼱(S. bedfordiae)、云南鼩鼱(S. excelsus)和甘肃鼩鼱(S. cansulus)),另外山地背纹鼩鼱的3个亚种应该是独立种,还有7个分类单元应该是新种或者隐存种。分子钟计算结果显示该类群在更新世中期(234万年)开始适应辐射,到216万年繁荣,经历了快速分化成种的历程。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期刊(IF=5.02,生物学1Top期刊)。另外还开展了蹼足鼩属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蹼足鼩属分化为2个种,把以前锡金亚种提升为独立种。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IF=3.987,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区)。

鼠科刺山鼠科方面,团队研究了猪尾鼠属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在重庆奉节采样发现1个新种——白帝猪尾鼠(Typhlomys fengjiensis)。研究成果发表在Zoological Research期刊(IF=6.975,动物学1区期刊)。

鼠兔科研究方面,团队历经30余年采集到2000余号鼠兔科绝大多数物种标本,范围涵盖13100余县。研究选择226号完整、成年标本开展形态学分析,测定81号标本的基因组,选择直系同源基因构建系统树。通过基因和形态学联合分析检测到指名亚属和异耳鼠兔亚属有83个基因和视力、听力的形态进化有关,进一步鉴定出2个受到强烈正选择的功能基因与能量代谢及暗适应有关,基因功能验证试验结果和检测结果一致。研究成果发表在Zoological Research期刊。

啮齿目松鼠科研究方面,团队发表1个松鼠新种——Tamiops minshanica,这是中国分类学家在松鼠亚科发现的唯一新种。研究成果发表在经典分类的Zootaxa期刊(IF=1.02,动物学3区)。

此外,团队在《兽类学报》发表3篇论文,分别报道了四川、青海、陕西和重庆的兽类新记录;团队在国内首次采集到拟家鼠(R. pyctoris)标本并对该种进行了分类厘定,核实了其分布范围。

当前位置:
省林科院刘少英研究员团队小型兽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3-03-10 来源:省林科院 

2022年,省林科院刘少英小型兽类研究团队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大基因等单位科研人员聚焦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啮齿目松鼠科(Sciuridae)、仓鼠科(Cricetidae)、刺山鼠科(Platacanthomyidae)和兔形目鼠兔科(Ochotonidae)等小型兽类类群,在分类与系统发育、起源与演化、适应进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团队全年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5篇为1Top期刊)、一级学报论文3篇。

啮齿类仓鼠科研究方面,团队经数十年努力,采集了我国有分布的田鼠亚科17115种的数千号标本,采集地点包括20100余县。开展了田鼠亚科所有种126号标本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获得390GB的数据,还测定了所有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利用这些数据构建了田鼠亚科稳定的物种树,首次全面揭示中国田鼠亚科族级、属级和种级的系统发育关系,阐明了中国田鼠亚科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发现中国横断山系是全球田鼠亚科的集中分布区,该区田鼠亚科物种分为东、西两大支系,支系起源与900万年前2次欧亚大陆北部向横断山系的迁徙事件有关,横断山系成为这两大支系祖先的避难所,在800-500万年前,两支系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经历了快速适应辐射和种化的历程。同时检测到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基因流加速了物种的形成和适应演化。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IF=6.548,生物学1区)。

松田鼠属的起源演化研究方面,该属物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青海、云南和西藏等省的高海拔区域,项目组长期采样积累到该属所有物种标本。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开展系统发育研究,发现我国松田鼠属6个新种——Neodon namchabarwaensis,N. shergylaensis,N. liaoruii,N. bershulaensis,N. bomiensisN. chayuensis研究揭示松田鼠属700万年前起源于青藏高原,与毛足田鼠属有共同祖先,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发生分化:一支适应高寒和湿润气候留在青藏高原,另一支适应干旱环境,扩散到中国北部和中东地区、进而扩散到欧洲。研究发现松田鼠的快速演化发生于500-3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雅鲁藏布江的形成和与帕隆藏布的连通事件、高山的阻隔对松田鼠不同进化支的独立种化起到关键促进作用。该研究还检测到200多个与低温适应、低氧适应、抗紫外线、修复损伤相关的基因得到强烈正选择。研究成果发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期刊。

食虫目研究方面,分别在鼩鼱科鼩鼱属背纹鼩鼱(Sorex cylindricauda)及其相近种、蹼足鼩属开展深入研究。背纹鼩鼱及其相近种采集到国内8126个采样点的465号标本,经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全国背纹鼩鼱及其相近种分化为14个进化支,对应的物种包括原来已有的4个物种(背纹鼩鼱、山地背纹鼩鼱(S. bedfordiae)、云南鼩鼱(S. excelsus)和甘肃鼩鼱(S. cansulus)),另外山地背纹鼩鼱的3个亚种应该是独立种,还有7个分类单元应该是新种或者隐存种。分子钟计算结果显示该类群在更新世中期(234万年)开始适应辐射,到216万年繁荣,经历了快速分化成种的历程。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期刊(IF=5.02,生物学1Top期刊)。另外还开展了蹼足鼩属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显示蹼足鼩属分化为2个种,把以前锡金亚种提升为独立种。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IF=3.987,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区)。

鼠科刺山鼠科方面,团队研究了猪尾鼠属的分类与系统发育,在重庆奉节采样发现1个新种——白帝猪尾鼠(Typhlomys fengjiensis)。研究成果发表在Zoological Research期刊(IF=6.975,动物学1区期刊)。

鼠兔科研究方面,团队历经30余年采集到2000余号鼠兔科绝大多数物种标本,范围涵盖13100余县。研究选择226号完整、成年标本开展形态学分析,测定81号标本的基因组,选择直系同源基因构建系统树。通过基因和形态学联合分析检测到指名亚属和异耳鼠兔亚属有83个基因和视力、听力的形态进化有关,进一步鉴定出2个受到强烈正选择的功能基因与能量代谢及暗适应有关,基因功能验证试验结果和检测结果一致。研究成果发表在Zoological Research期刊。

啮齿目松鼠科研究方面,团队发表1个松鼠新种——Tamiops minshanica,这是中国分类学家在松鼠亚科发现的唯一新种。研究成果发表在经典分类的Zootaxa期刊(IF=1.02,动物学3区)。

此外,团队在《兽类学报》发表3篇论文,分别报道了四川、青海、陕西和重庆的兽类新记录;团队在国内首次采集到拟家鼠(R. pyctoris)标本并对该种进行了分类厘定,核实了其分布范围。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