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省局动态
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终身成就奖
发布日期:2019-09-30 来源:信息中心 作者:钟祥清 字体:
分享到:

  9月29日,2019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曲木史哈,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尧斯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杨超向胡锦矗教授、乔治·夏勒博士、魏辅文院士、潘文石教授颁发“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终身成就奖”。 



  胡锦矗,1929年出生,西华师范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74年开始从事野外大熊猫研究工作,牵头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资源调查,发明了通过粪便判断大熊猫特性的“胡氏调查方法”,该方法沿用至今;组建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建立世界上首个野生大熊猫观察站,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卧龙的大熊猫》,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20多部;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被誉为“熊猫教父”,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保护生物学人才。
  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博士和Kay Schaller 夫人。夏勒博士1933年出生,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资深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位在中国进行动物学研究的西方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与中国科学家一道在卧龙建立了五一棚野外观测站,并在野外对大熊猫进行了为期4年的行为学研究,1994年完成《最后的熊猫》一书。夏勒博士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家之一。先后荣获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金质勋章、国际宇宙奖(日本)、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等。夏勒博士以其言传身教和科学方法培养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年轻投身自然保护,他的夫人也为夏勒博士的毕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魏辅文,1964年出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大熊猫研究工作,围绕物种濒危和适应性演化机制科学难题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是国际上濒危动物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发现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高于保护投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动物保护做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贡献。 

  潘文石,1937年出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到四川卧龙参与大熊猫研究,1985年进入秦岭山系对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7年的研究;主持的大熊猫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40多篇,《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继续生存的机会》《大熊猫的故事》等著作影响广泛,潘文石教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保护野生生物金色诺亚方舟金奖(荷兰)、鲍尔•盖提奖(世界自然基金会);2010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凤凰卫视)。



当前位置:
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终身成就奖
发布时间:2019-09-30 来源:信息中心

  9月29日,2019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直机关工委书记曲木史哈,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尧斯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杨超向胡锦矗教授、乔治·夏勒博士、魏辅文院士、潘文石教授颁发“大熊猫科学研究和保护终身成就奖”。 



  胡锦矗,1929年出生,西华师范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74年开始从事野外大熊猫研究工作,牵头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资源调查,发明了通过粪便判断大熊猫特性的“胡氏调查方法”,该方法沿用至今;组建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建立世界上首个野生大熊猫观察站,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全面探索大熊猫生态环境和习性的著作———《卧龙的大熊猫》,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专著20多部;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被誉为“熊猫教父”,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保护生物学人才。
  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博士和Kay Schaller 夫人。夏勒博士1933年出生,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资深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位在中国进行动物学研究的西方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与中国科学家一道在卧龙建立了五一棚野外观测站,并在野外对大熊猫进行了为期4年的行为学研究,1994年完成《最后的熊猫》一书。夏勒博士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家之一。先后荣获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金质勋章、国际宇宙奖(日本)、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等。夏勒博士以其言传身教和科学方法培养和激励了无数的中国年轻投身自然保护,他的夫人也为夏勒博士的毕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魏辅文,1964年出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大熊猫研究工作,围绕物种濒危和适应性演化机制科学难题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是国际上濒危动物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大熊猫放归和栖息地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发现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高于保护投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濒危动物保护做出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贡献。 

  潘文石,1937年出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到四川卧龙参与大熊猫研究,1985年进入秦岭山系对大熊猫进行了长达17年的研究;主持的大熊猫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40多篇,《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继续生存的机会》《大熊猫的故事》等著作影响广泛,潘文石教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保护野生生物金色诺亚方舟金奖(荷兰)、鲍尔•盖提奖(世界自然基金会);2010年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凤凰卫视)。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