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省局动态
雅安市退耕还林20载探索创新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带
发布日期:2019-11-04 来源:雅安市林业局 作者:李凤汀 罗万勋 字体:
分享到:

20年来,雅安市始终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退耕户致富增收、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手段,孜孜以求地探索适合雅安的退耕还林模式。退耕还林20年,雅安市累计完成工程造林97.7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含封山育林)81.4万亩。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完成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既定任务,在让全市森林覆盖率站上全省第一上,贡献森林覆盖率7个百分点。同时,各县(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及专项建设项目建成茶叶、花椒、核桃、竹笋两用竹林、三木药材林等各类产业基地,通过农旅融合,串联成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

雨城区退耕还林注重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一竹二茶三树”,形成集竹种植基地、竹编工艺品生产、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博览、竹文化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引入“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理念,拓宽退耕户综合收益。共发展茶叶4.5万亩,年可创产值3.2亿元,农民从茶叶获得收入近2亿元。开发竹编产品30余种,年销售竹编产品70万个,产值2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余人。

名山区以茶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总结出“茶+贵”“茶+花”“茶+果”等种植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助农增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全区茶叶35万亩,每亩直接收入0.7万元左右,茶旅融合实现价值倍增,2018年综合产值60亿元,成为该区第一大支柱产业。

天全县创新“4+l”生态经济复合型模式。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树种、草种的不同生物学特性,采取林草间种、竹草间种、林竹间种、林药间种四种模式,林、竹、药郁闭前种草,配套养畜,实现长中短效益相结合。通过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发展的慈竹、楠竹、桤木等树竹年均林竹收入在2亿元以上;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基地已进入盛产期,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芦山县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0.14万亩,在油菜地中栽山桐子打造多彩产业。山桐子盛产期长(40-70年),每亩产果1000公斤左右,亩收入0.3万元,退耕还林栽种的0.5余万亩山桐子可产生收入1500余万元,这是传统种植油菜籽的收入不可比拟的。

宝兴县采取“林+药(草本)”种植模式,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力打造西部中药材产业基地县,累计发展厚朴为主的木本中药材4.65万亩(退耕还林营造1.04万亩,配套荒造发展1.39万亩,巩固成果专项建设项目发展0.22万亩,新增后续产业专项建设项目发展2万亩),成为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

汉源县退耕还林实施“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发展花椒13.42万亩,2018年鲜花椒产量12450吨,销售产值4.9亿元,产业链综合产值18.86亿元。清溪、双溪、宜东等花椒主产区椒农人均花椒收入达5000余元,昔日贫困村变成如今富裕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

石棉县探索出了林草间种、林果间种、林芋间种、林茶间种、长效树种与短效树种相结合等多种退耕还林模式,在高山形成了以林草为主的生态林、畜牧产业带;中山形成了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经济产业带;中低山河谷区形成了以枇杷、黄果柑等特色水果为主的经济林果带。黄果柑、枇杷、核桃等已具规模,板栗核桃平均每亩收益0.3-0.4万元,黄果柑平均每亩收益1.2万元左右,枇杷平均每亩收益0.8万元左右。

退耕还林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查漏补缺,与特色产业及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催生汉源、石棉百公里百万亩果蔬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带,名山、雨城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带,天全、芦山、宝兴百公里百万亩果药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带,用生动的实例诠释了退耕还林“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的初心和使命。 

当前位置:
雅安市退耕还林20载探索创新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带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雅安市林业局

20年来,雅安市始终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退耕户致富增收、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手段,孜孜以求地探索适合雅安的退耕还林模式。退耕还林20年,雅安市累计完成工程造林97.7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含封山育林)81.4万亩。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完成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既定任务,在让全市森林覆盖率站上全省第一上,贡献森林覆盖率7个百分点。同时,各县(区)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及专项建设项目建成茶叶、花椒、核桃、竹笋两用竹林、三木药材林等各类产业基地,通过农旅融合,串联成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

雨城区退耕还林注重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一竹二茶三树”,形成集竹种植基地、竹编工艺品生产、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博览、竹文化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引入“森林+康养+旅游”的发展理念,拓宽退耕户综合收益。共发展茶叶4.5万亩,年可创产值3.2亿元,农民从茶叶获得收入近2亿元。开发竹编产品30余种,年销售竹编产品70万个,产值2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2万余人。

名山区以茶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总结出“茶+贵”“茶+花”“茶+果”等种植模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助农增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全区茶叶35万亩,每亩直接收入0.7万元左右,茶旅融合实现价值倍增,2018年综合产值60亿元,成为该区第一大支柱产业。

天全县创新“4+l”生态经济复合型模式。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树种、草种的不同生物学特性,采取林草间种、竹草间种、林竹间种、林药间种四种模式,林、竹、药郁闭前种草,配套养畜,实现长中短效益相结合。通过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发展的慈竹、楠竹、桤木等树竹年均林竹收入在2亿元以上;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基地已进入盛产期,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

芦山县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0.14万亩,在油菜地中栽山桐子打造多彩产业。山桐子盛产期长(40-70年),每亩产果1000公斤左右,亩收入0.3万元,退耕还林栽种的0.5余万亩山桐子可产生收入1500余万元,这是传统种植油菜籽的收入不可比拟的。

宝兴县采取“林+药(草本)”种植模式,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力打造西部中药材产业基地县,累计发展厚朴为主的木本中药材4.65万亩(退耕还林营造1.04万亩,配套荒造发展1.39万亩,巩固成果专项建设项目发展0.22万亩,新增后续产业专项建设项目发展2万亩),成为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

汉源县退耕还林实施“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发展花椒13.42万亩,2018年鲜花椒产量12450吨,销售产值4.9亿元,产业链综合产值18.86亿元。清溪、双溪、宜东等花椒主产区椒农人均花椒收入达5000余元,昔日贫困村变成如今富裕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

石棉县探索出了林草间种、林果间种、林芋间种、林茶间种、长效树种与短效树种相结合等多种退耕还林模式,在高山形成了以林草为主的生态林、畜牧产业带;中山形成了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经济产业带;中低山河谷区形成了以枇杷、黄果柑等特色水果为主的经济林果带。黄果柑、枇杷、核桃等已具规模,板栗核桃平均每亩收益0.3-0.4万元,黄果柑平均每亩收益1.2万元左右,枇杷平均每亩收益0.8万元左右。

退耕还林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查漏补缺,与特色产业及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催生汉源、石棉百公里百万亩果蔬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带,名山、雨城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带,天全、芦山、宝兴百公里百万亩果药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带,用生动的实例诠释了退耕还林“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的初心和使命。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