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市县动态
凉山州会理市滴水岩村:一把生物质“金钥匙”解锁防火难题 实现生态产业“双赢”
发布日期:2025-08-06 来源:防火处(中心) 作者:黄志强 字体:
分享到:

在四川省西南端的会理市太平镇,滴水岩村曾长期面临着生态与经济并行发展的难题。该村幅员面积42.5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5.3万亩,占全村面积的83%,且大部分植被以华山松、云南松为主,坡度在35°以下,林地抚育条件优越。然而,大量松针枯枝堆积成山,林下可燃物载量日益增长,抚育缺失的矛盾凸显,一度成为村民的“心头患”。

如何打破这一困局?滴水岩村找到了关键支点——林下可燃物。以此为起点,村子撬动了一场“点废成金、防火生利”的绿色革新,用小小的生物质颗粒,打造出一把能同时打开生态安全与产业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点废成金,筑牢防火根基

面对满山的林下可燃物,村集体斥资4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废弃秸秆集中处理中心。一条集劈柴、破碎、粉碎、烘干、制粒、打包设备组成的流水线高效运转,让松针、枯枝、秸秆等昔日“废物”重获新生,摇身一变成为“较顶山”牌生物质颗粒燃料。至今已产出燃料1500余吨,实现产值140万元,为村集体开辟了一条“无烟”的增收渠道。

更关键的是安全账:投产以来,该中心累计消耗林下可燃物逾3000吨、农作物秸秆200余吨、“五周五缘”可燃物300余吨,林下可燃物载量和森林火灾风险大幅降低。“过去看着满山松针发愁,如今它成了村集体的‘绿色金矿’”,村支书的感慨道出了转变——这条生产线不仅消除了火险隐患,还为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了生态安全与集体经济的同步提升。

‌抚育联动,激活产业潜能

滴水岩村并未止步于转化。以森林科学抚育为轴,森林防火效能延伸至产业各环节,锻造出更长的增收链。

对3991亩华山松实施科学间伐后,林木胸径年生长量猛增20%,蓄积量提升10%,松籽亩产更是从不足10公斤跃升至150公斤以上。释放的林下空间以“农户(每年300元/亩)+集体(每年100元/亩)+企业”三级联动的创新模式流转,引入企业规模化种植茯苓、灵芝等药材3000余亩,林下土地也产生了可观的收益。

配套修建的12公里生产路同时兼具防火隔离带功能;7.5公里灌溉管道和4口蓄水池,不仅满足了中药材种植的灌溉需求,还成为了森林防灭火蓄水池的储备水源,真正实现了“生产防火两不误、两促进”。

‌循环闭环,绿富同兴成现实

滴水岩村的启示,在于将森林防火、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三者有机融合,编织了一张循环大网:清理可燃物→生产生物质燃料(降火险+创收益)→抚育间伐(提林质+增松籽)→林下种植→废料再回收。这条环环相扣的循环链在2024年迸发强劲能量:村民务工收入超230万元(含脱贫户60余万元),林地流转增收90余万元,村集体合作社净利润达55万元,并向村民分红18.14万元。曾经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会理市滴水岩村的探索与国家“森林四库”建设方向高度契合,其被列为林下可燃物循环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四库”建设四大试点核心区。从森林火险高危区到发展绿色创新极,滴水岩村用生物质燃料这把“金钥匙”,解开了“防火墙”即是“致富路”的振兴密码。当生态守护与产业发展在循环中彼此成就,乡村的美好前程,便在这绿水青山的馈赠中愈发清晰可触。这不仅是四川深处一个村庄的华丽蜕变,更是“两山”理念在新时代西部大地上最生动的实践回响。

当前位置:
凉山州会理市滴水岩村:一把生物质“金钥匙”解锁防火难题 实现生态产业“双赢”
发布时间:2025-08-06 来源:防火处(中心)

在四川省西南端的会理市太平镇,滴水岩村曾长期面临着生态与经济并行发展的难题。该村幅员面积42.5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5.3万亩,占全村面积的83%,且大部分植被以华山松、云南松为主,坡度在35°以下,林地抚育条件优越。然而,大量松针枯枝堆积成山,林下可燃物载量日益增长,抚育缺失的矛盾凸显,一度成为村民的“心头患”。

如何打破这一困局?滴水岩村找到了关键支点——林下可燃物。以此为起点,村子撬动了一场“点废成金、防火生利”的绿色革新,用小小的生物质颗粒,打造出一把能同时打开生态安全与产业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点废成金,筑牢防火根基

面对满山的林下可燃物,村集体斥资4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废弃秸秆集中处理中心。一条集劈柴、破碎、粉碎、烘干、制粒、打包设备组成的流水线高效运转,让松针、枯枝、秸秆等昔日“废物”重获新生,摇身一变成为“较顶山”牌生物质颗粒燃料。至今已产出燃料1500余吨,实现产值140万元,为村集体开辟了一条“无烟”的增收渠道。

更关键的是安全账:投产以来,该中心累计消耗林下可燃物逾3000吨、农作物秸秆200余吨、“五周五缘”可燃物300余吨,林下可燃物载量和森林火灾风险大幅降低。“过去看着满山松针发愁,如今它成了村集体的‘绿色金矿’”,村支书的感慨道出了转变——这条生产线不仅消除了火险隐患,还为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了生态安全与集体经济的同步提升。

‌抚育联动,激活产业潜能

滴水岩村并未止步于转化。以森林科学抚育为轴,森林防火效能延伸至产业各环节,锻造出更长的增收链。

对3991亩华山松实施科学间伐后,林木胸径年生长量猛增20%,蓄积量提升10%,松籽亩产更是从不足10公斤跃升至150公斤以上。释放的林下空间以“农户(每年300元/亩)+集体(每年100元/亩)+企业”三级联动的创新模式流转,引入企业规模化种植茯苓、灵芝等药材3000余亩,林下土地也产生了可观的收益。

配套修建的12公里生产路同时兼具防火隔离带功能;7.5公里灌溉管道和4口蓄水池,不仅满足了中药材种植的灌溉需求,还成为了森林防灭火蓄水池的储备水源,真正实现了“生产防火两不误、两促进”。

‌循环闭环,绿富同兴成现实

滴水岩村的启示,在于将森林防火、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三者有机融合,编织了一张循环大网:清理可燃物→生产生物质燃料(降火险+创收益)→抚育间伐(提林质+增松籽)→林下种植→废料再回收。这条环环相扣的循环链在2024年迸发强劲能量:村民务工收入超230万元(含脱贫户60余万元),林地流转增收90余万元,村集体合作社净利润达55万元,并向村民分红18.14万元。曾经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会理市滴水岩村的探索与国家“森林四库”建设方向高度契合,其被列为林下可燃物循环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四库”建设四大试点核心区。从森林火险高危区到发展绿色创新极,滴水岩村用生物质燃料这把“金钥匙”,解开了“防火墙”即是“致富路”的振兴密码。当生态守护与产业发展在循环中彼此成就,乡村的美好前程,便在这绿水青山的馈赠中愈发清晰可触。这不仅是四川深处一个村庄的华丽蜕变,更是“两山”理念在新时代西部大地上最生动的实践回响。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