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是长江上游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全省森林草原火灾的多发地区。近年来,攀枝花市始终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作为守护绿水青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底线工程”和“生命线”,以“零发生”重大人为森林草原火灾、“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为刚性目标,深入践行“防燃与备燃高效协同、人防与技防深度融合”的综合防控理念,构建起责任闭环、隐患清零、全民共治、高效应急的系统治理体系,连续5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森林草原火灾,有力提升了区域生态安全保障现代化水平,形成了森林草原防火治理能力建设的“攀枝花实践”。
坚持高位推动,着力完善闭环责任体系。一是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将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工程,2025年主要负责人先后召开12次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重点工作,科学分析防控形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确保政策源头精准、落地可行有效。二是行业部门积极协同。抽调应急、林业、气象等领域的骨干,组建市级工作专班,打破信息传输壁垒,构建“纵向贯通市县乡村、横向联动多领域多行业”的高效协同机制,确保指令传递“不衰减”、执行推进“不脱节”。三是网格管理压实末端。推行“林长+防火网格员”“输配电线长制”“十户联保”等融合模式,明确林长1089名、包干责任人3759名、包片单位289个、线长126名、专职护林护草员1173名,按照“一山一图一策”原则量身定制防控方案423个,实现“一域一策、精准防控”,确保防控责任落实到每一片山林、每一段线路、每一户人家。四是分类监督保障落实。建立“督查+抽查+时段强化”的监督机制,组建11个督导组开展“四不两直”督查,市森防指办公室每日进行电话抽查,形成“常态化监督+动态化提醒”的压力传导机制。针对春节、“3·30”、清明节等关键节点及橙色预警时段,“一对一”发布工作提示函24件,临时增派285名护林护草员强化巡山护林,以“时段加力”确保“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的要求落地生根。
坚持源头治理,着力筑牢本质安全防线。一是动态消除火灾隐患。聚焦高风险区域、重要目标及重点人群,严格按照“责任制+清单制+销号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及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严格管控1.2万余名重点人员、780处集中坟场、59家林牧区重点企业及50个“双重目标”,动态治理隐患2706个,查处违规用火行为55起,规范野外用火审批1127件,确保重点区域“火源管控无死角”,“隐患不隔夜、问题零库存”成为常态。二是综合施策降低风险。紧盯易燃林带、人工纯林等“五周五缘”可燃物,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实地调研,因地制宜编制可燃物清除方案,科学实施计划烧除57.2万亩、清理可燃物2556公里、开设隔离带1516公里,主动减少可燃物载量,有效降低火灾蔓延速率。三是狠抓输配电设施隐患治理。深入推进“林电共安”攻坚战三年行动,落实“一杆四员”(镇级林长、村级林长、护林员、杆线管护员)职责,出动巡检人员4351人次、无人机607架次,巡线7217公里,剪枝1696株,清理线路通道可燃物105万平方米,整治“树线矛盾”“线线矛盾”等输配电设施火灾隐患3000余处,实现林牧区输配电设施“全周期管控”,显著提升设施本质安全。
坚持多元参与,着力构建全民防火格局。一是抓好校园教育。将宣传教育作为森林草原防火的“基础工程”,以“开学第一课”为载体,在全市287所中小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案例警示片等活动,实施“六个一”工程。二是强化村规民约引导。将森林防火责任义务纳入336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推动防火护林成为群众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自觉规范农事用火、祭祀用火等日常行为。三是开展全域宣传。在交通要道、景区景点、重点林区、公墓集中区等关键位置,设置森林防火警示碑(牌)5330座,悬挂宣传标语6700条。利用404处“村村响”广播、2853个车载喇叭及小喇叭,循环播放防火通告、禁火令及安全提示,确保防火声音“村村到、户户晓、人人知”。四是推进移风易俗。通过免费发放鲜花、黄丝带等替代纸钱、香烛的物品,累计达1.5万余件,培塑绿色祭祀新风,提升文明祭祀理念,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科技赋能,着力提升应急处置效能。一是强化风险精准预警。建立多部门联合研判机制,动态监测气象、物候及人为活动要素,精准发布橙色预警20期50天、黄色预警17期35天,通过逐级“叫应”机制严格落实响应措施。联动开展人工增雨降险11次、拉闸断电避险8次,采取发布禁火令、停止用火审批等兜底措施,全力确保极端条件下火灾风险“可防可控”。二是提升专业处置能力。按照“以乡建队、以村布防、以林为家、带装巡护、有火灭火、无火防火”要求,组建551人的地方专业森林草原消防队伍、4612人的乡镇(街道)及村(社区)火情早期处理队伍,构建起“专业+基层”梯队力量。组织“教官团”送教培训,指导各地开展多层级演练培训2.9万人次,提升打早打小打了实战能力,确保“火情早发现、初期能处置”。三是夯实基础设施保障。完善“空天地人”四位一体监测体系,建成数字化作战单元423个,组建无人机灭火战队5支,开展人装协同演练5次。新建防火通道119.6公里、队伍营房1500平方米、训练场地1600平方米、消防水池56座及市级监测中心1处,升级县级监测平台3处,新增专业灭火装备1000余件(套),为应急处置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