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伟大探索,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位于成都市西部龙门山区域,涉及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县(市),该区域地处我国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青藏高寒区过渡带和“华西雨屏”中心地带,垂直海拔高差达4500米,地形地貌与生境复杂多样,群落结构和动植物区系完整,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作为全球唯一拥有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资源的超大城市,以及国内唯一拥有国家公园的省会城市,成都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大熊猫等珍稀旗舰物种保护为牵引,以厚植公园城市生态本底为统领,积极探索大熊猫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成都模式”,全力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
强化系统思维,重塑绿色经纬,着力打造超大城市“生态绿肺”
以“分区管控”为主线保护国家公园原真性完整性。将1445.27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划分为保护价值高、生态敏感度强的核心保护区,以及居民生产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一般控制区,坚持核心保护区“人退猫进”,结合地质灾害避让等政策,迁出原住居民281人,清理退出矿业权31宗、小水电36座,最大尺度串联生态廊道、最大限度消减人为影响。
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提升大熊猫栖息地生境品质。通过自然恢复植被、人工补育栽种等方式,累计保护修复受损、退化、碎片化的大熊猫栖息地23.76万亩,栽种大熊猫栖息地乡土树种、大熊猫喜食的冷箭竹、慈竹等竹种4000余亩,片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1.94%。经清华大学核算,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652.13亿元,超大城市“生态绿肺”功效初显。
以“协同保护”为目标持续激发大熊猫“伞护”效应。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依托成都超算中心等“数据大脑”,在野外精准调查、食源修复等10余个方面开展重点课题攻关。同时,持续推进人工补水点和人工洞穴建设,丰富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生存补给和繁育场所,常态化实施“国宝行动”“候鸟护飞”等专项活动,全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经历时3年摸底调查,片区内现有高等植物(含栽培种)4227种、脊椎动物561种,雪豹、川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1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坚持靶向施策,整合资源要素,着力打造国家公园基层治理“绿色高地”
推动思维之变,项目为王补齐设施短板。按照“前瞻谋划、科学统筹”的原则,聚焦国家公园基层能力提弱补短,靠前谋划储备近、中、远期项目180余个。同时,连续三年推进标准化设施“提质”工程,构建科学合理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化建管体系,累计埋设界碑界桩400余个、布设各类型标识标牌1200余个,布设标准化检查哨卡、标准化管护站等15个。
推动技术之变,科技赋能提升治理能力。深度融合空天地一体化感知技术与智能大模型技术,建立完善自然资源监测平台,完善监测设备、数据统计等可视化管理,创新实施电子围栏、靶向短信试点,布设自动回传等智慧监测点位180余个,累计获取红外照片、视频8万余份,年均监测到野生大熊猫影像400余次。
推动合作之变,多元参与凝聚治理合力。积极探索多元参与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机制,搭建“管护总站、社区主导—镇(街)参与—原住居民为主体—高校、研究机构、企业赋能—公益组织协作”的共管委员会8个,采取村委会推荐、管护站公开选聘等方式遴选生态护林员600余名,监测并处置野生动物肇事危害、户外火源隐患等问题400余项,基层治理合力持续补强。
注重统筹兼顾,突出价值转化,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样本”
多举措培育生态产品。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培育天府“熊猫林里”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农户种植中药材、食用竹笋、茶叶等经济作物,通过搭建平台、创新研发、打造品牌等途径促进当地特色产业转型增值,获批认定省级原生态产品9个。同时,面向社会发布大熊猫国家公园产业发展机会清单项目50余个,推动生态产品和产业“抱团出圈”,拉动当地群众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多点位打造生态场景。按照国家公园“园内体验、园外服务”的保护发展要求,加快推进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规划建设,依托大邑西岭雪山、彭州宝山等成熟文旅产业功能区,有序打造“熊猫香山”“彩乐西岭”等生态文旅消费场景,加快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康养、研学环线,着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多维度开展自然教育。首创线上“云游”国家公园模式,搭建“慢直播”国家公园秘境共享平台,面向公众实时直播国家公园旖旎风光、展示生态保护成效。充分挖掘盘活“线下”闲置资源,打造生态体验空间、自然教育展厅7处,改造生态体验路线7条,持续丰富国家公园当地社区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功能。同时,结合“世界环境日”“国家公园设立日”等时点,年均组织线上线下自然教育活动50余场,进一步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