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雅安的最亮底色,森林是雅安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雅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川西咽喉”“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独特区位,以“森林康养”为笔,在青山绿水间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画卷。作为连续5年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的生态之城,雅安以“三个聚焦”为抓手,推动康养产业从“颜值”向“价值”跃升,从“单点突破”向“全域绽放”跨越。
聚焦“生态本底”厚植绿色根源,让森林成为“天然氧吧”
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康养产业的“生命线”,以“守护绿水青山”的执着筑牢康养根基。一方面,全域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近三年累计完成营造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9.42%(全省第一),建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共建共管共享服务中心、大熊猫野化放归示范基地等标志性生态工程,让“森林覆盖率85%的王岗坪”“绿化覆盖率90%的牛碾坪”等高负氧离子区域(王岗坪每立方厘米含3万+负氧离子)成为康养“打卡地”。另一方面,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依托大熊猫、珙桐等“旗舰物种”和“世界最大野生成片珙桐林30万亩”等稀缺资源,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森林康养”“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疗愈”等特色IP,让“看熊猫撒娇”“听珙桐私语”“沐雪山清风”“赏红叶风情”“观梨花缤纷”成为雅安康养的“生态名片”。如今,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7个(国家级1个)、省级森林人家80余家,生态康养年接待能力突破1000万人次,“推窗见绿、出门享氧”的康养环境成为雅安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聚焦“业态融合”激活创新动能,让森林长出“多元场景”
采取“康养+”模式激活产业“一池春水”,跳出“单一观光”思维,推动“森林”与“茶、文、体、医”等元素深度融合,催生“1+1>2”的产业叠加效应,在“茶旅融合”上,依托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建成茶科普长廊、茶文化体验工坊等设施,推出“采茶—制茶—品茶—茶宿”全链条体验,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茶农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在“自然教育”上,荥经县创新“12345”发展路径(1个品牌“貊貊”、2大主线“保护+教育”、3类基地“学校+营地+公园”、4季课程“春观鸟+夏避暑+秋科考+冬研学”),建成DC未来国际营地、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等10余个自然教育基地,2024年吸引北上广深青少年研学团队超500批次;在“体旅融合”上,芦山县依托大川河、龙门溶洞等景区,举办“油菜花开·七里夺标”民俗节、森林马拉松等活动,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发展,改造提升民宿70家,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亿元;在“医养融合”上,宝兴县龙隐山庄等康养基地引入中医理疗、森林瑜伽等服务,配套建设中药材科普园,让“吸氧+疗愈+养生”成为新时尚。2025年上半年,全市康养产业综合收入约5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5.2%,“康养+”正成为雅安生态康养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聚焦“服务升级”锻造品质标杆,让游客感受“温馨服务”
坚持“以游客为中心”,从“硬件提质”到“软件赋能”,全方位打造“有温度、有品质、有记忆点”的康养体验。在硬件上,累计投入资金超5亿元,修建舒适游客中心、便捷停车场、安全索道、漫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如王岗坪基地建成3.5万伏变电站、11公里景区道路),全市康养基地平均服务半径缩短至5公里,4A级景区乡镇达4个,生态停车位突破1.2万个;在软件上,开展“康养服务标准化”升级,制定《森林康养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培育“貊貊管家”“熊猫向导”等特色服务品牌,44家省级康养人家、7家省级森林人家实现“服务标准化、体验特色化”;在营销上,打造“雅安康养”区域公用品牌,推出“森林探秘线”“戏水避暑线”“徒步观景线”等12条精品线路,开发“熊猫笋”“康养茶包”等60余种文创产品,2024年“貊貊”IP相关产品销售额超2000万元。如今,“来雅安,住森林民宿、品蒙顶甘露、听熊猫故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2025年上半年全市生态旅游接待游客约700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14.3%,游客满意度达98.6%,“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成为雅安康养的“口碑密码”。
从“一片叶子”到“一方产业”,从“一方山水”到“一方福祉”,雅安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生态惠民”的幸福答卷。未来,雅安将再接再厉持续擦亮“中国康养20强”金字招牌,让雅安的每一片森林都成为缱绻的康养诗行,每一缕清风都传递恬适的幸福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