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雅安市雨城区不断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依托地区森林资源现状和文化底蕴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
项目反哺,生态建设提质增绿。充分利用中、省造林项目及储备林项目等,对现有森林、竹林开展新造、人工抚育+补植等模式,实施营造林面积2.5万亩,进一步提高了林地质量,森林景观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利用项目奖励资金反哺生态旅游经营实体,促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支持生态旅游发展。
整合资源,旅游产业融合提升。依托国家大熊猫公园南入口建设契机,以竹文化为基底,整合周公山、落皇寺、海子山等文化资源,串联周公山镇—望鱼镇30公里竹林廊道,差异化布局“竹林氧吧”“温泉疗养”“竹艺工坊”及大熊猫主题体验项目,打造川西森林康养驿站。通过联动大周公山景区、百竹园、望鱼古镇等节点,构建集生态观光、文化研学、禅修养心于一体的复合型森林旅游矩阵,塑造区域特色文旅品牌。结合南、北两线丰富森林景观资源,着力打造竹旅游精品线路,逐步形成“点、线”相结合的系列道路景观节点,累计完成道路沿线景观提升34公里。成功创建省级翠竹长廊4条、省级竹林乡镇2个,翠竹长廊总里程超62公里。
模式创新,旅游业态升级优化。积极探索“以养代采”林业转型新模式,引导沿线农家乐向“森(竹)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升级,形成“森林康养+生态体验+乡村休闲”合力发展格局。聚焦沿线资源集聚区,培育主题民宿、森林疗愈中心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休闲农业与森林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全域联动的森林经济生态圈。积极培育休闲度假、康养禅修、文化体验等相关产业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抓好“竹林氧吧”“温泉疗养”“竹艺制作”,打造竹旅游康养产业,创建海子山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全区现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6个、省级竹林人家1家、森林人家31家。
区域联动,深化“三山”协同发展。以构建“雨城—洪雅—峨眉”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共同体为目标,签订《峨眉、雨城、洪雅三地文旅、交通合作协议书》,形成“三山联盟”常态联席走访与交流合作机制,召开交流联席会2次。聚焦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三大IP,策划生态旅游主题产品线,实施三地协同营销计划,通过联合推介、线路共推、游客互导等举措,实现品牌价值与客源市场的双向扩容,打造川西南文旅黄金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