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露营旅游的兴起,亲近自然、体验野外生活成为新潮流,未被过度开发的野游景点因其原始风貌和独特魅力,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华蓥市高兴镇“石门子”凭借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据统计,2025年“清明节”期间,“石门子”景区接待游客达“千车万人”规模,火爆的人气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森林防火压力陡增。
面对游客激增带来的火险隐患,如何确保野外火源管控到位?防控措施是否扎实有效?应急准备是否充分?带着这些问题,广安市、华蓥市两级林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石门子”景区,实地调研森林防灭火工作,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石门子”防火经验,为全市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除患”为先:多措并举降低火灾风险
森林防火,重在源头治理。华蓥市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采取多种经营方式,从根源上减少火灾隐患。
一是储备林项目清林,构建防火隔离带。按照“重点区域优先、高危地段先行”原则,全面清理“石门子”游客集中区域周边50米范围内的枯枝落叶、杂草灌木,累计清除可燃物30余吨,形成有效屏障,阻断火势蔓延。
二是森林抚育除杂,降低可燃物载量。采取“机械+人工”相结合方式,系统清理林区6000余亩灌木杂草,减少易燃物堆积,显著降低火灾发生概率。
三是林下生态养殖,“生物防火”化解风险。创新引入60余头牛、300多头羊开展林下养殖,利用牲畜啃食特性,有效控制茅草等易燃植被生长。经测算,林下可燃物厚度由原来的15厘米降至5厘米以下,火灾风险大幅降低,实现了生态保护与防火安全的双赢。
“备战”为要:织密防火“水网”“路网”
为确保火情早发现、早处置,华蓥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防控体系。
一是多方式蓄水,打造森林防火“水网”。在林区重点区域安装10吨储水罐33个、60吨不锈钢储水罐2个,建设消防水池6处。同时,巧妙利用山泉水流资源,采取分段筑坝方式建成3处蓄水点,既形成了小型瀑布景观,又为森林防火提供了充足水源储备。
二是多途径建路,提升防火“路网”密度。依托储备林项目新建防火通道10公里,改造提升原有林区道路3公里,结合徒步路线修建巡护便道3公里,确保消防车辆和巡护人员快速抵达火险区域。
三是多维度布防,构建智能化防控体系。在关键点位设置智能监控5个、前置物资库1个,配备风力灭火机5台、油锯20台、割灌机30台、2号工具200把,初步构建“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防控网络,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够迅速响应、高效处置。
“施管”为重:科技助力精准防控
面对大量游客涌入带来的管理难题,华蓥市采取“人防+技防”相结合方式,确保火源管控全覆盖、无死角。
一是强化哨卡管控,严防火种进山。在景区主要入口设立3个防火检查站和临时劝导点,严格执行“问、查、登、宣、劝”五步工作法。清明节期间,累计检查车辆5000余台次,收缴火种200余件,从源头上杜绝火灾隐患。
二是规范露营管理,确保游客安全。科学划定集中露营区,配备15名专职巡山护林员,设置标准化防火宣传牌60块,落实专人“点对点”宣传,增强游客防火意识。
三是创新科技巡护,提升监测能力。每日开展无人机巡飞3架次,利用高空喇叭循环播放防火知识;运用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林区温度变化,确保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牢牢守住“两个确保”底线。
打造森林防火“华蓥样板”
“石门子”景区的森林防火经验,是华蓥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实践。通过“除患”“备战”“施管”三大举措,构建了“源头防控、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防火体系,为抓实森林火灾防控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门子经验”。未来,华蓥市将继续完善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确保绿水青山常在,让“网红景点”真正成为安全、生态、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