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信息 > 市县动态
林下生金 四库丰盈——荥经县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践答卷
发布日期:2025-10-31 来源:雅安市林业局 作者:李胜康 字体:
分享到:

在四川盆地西缘的群山褶皱间,有一座因水而生的县城——荥经。荥经县域面积177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594.4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9.72%,全县森林覆盖率80.3%,位居全省第一,野生成片珙桐多达30万亩,规模全国第一,全县共有2810株古树名木,竹林面积、黄柏资源存量均居全省前列。荥经是“四库”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荥河、经河贯穿全县,年径流量28.82亿立方米,年涵养水源4.3亿立方米,近年来,这片“天然氧吧”通过发展中药材、方竹、立体种养等林下经济业态,让森林不仅成为涵养水源的“水库”、固碳释氧的“碳库”,更成为保障供给的“粮库”和富民兴村的“钱库”,书写了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鲜活样本。

森林粮库:林间长出“金疙瘩”

“240亩当归苗全部栽下去了,两年后就能收400吨,这可是咱们的‘林下粮仓’!”泗坪乡断机村59岁的王大爷蹲在林间苗圃里,细心扶正刚移栽的幼苗。2025年初,泗坪乡“森林药材”丰收节上,他领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放的当归苗,如今每天在基地务工能挣80元,还能学到种植技术。

泗坪乡断机村官家山园区的湿润气候,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通过调整行距、优化施肥等技术手段提升品质。“我们全年开设农家课堂,从育苗到移栽全程跟踪指导,让农户种得放心。”合作社负责人李碧介绍,这种模式已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预计盛产期每亩收益可达8000元。

在龙苍沟镇的方竹产业基地,另一种“森林粮食”正在蓬勃生长。2025年4月开工建设的万亩方竹基地,采用“黄柏+方竹”套种模式,高大的黄柏树下,喜阴的方竹根系错杂生长。“黄柏要10年才采收,套种方竹4年就能见效,竹笋丰产期每亩能收入3000元。黄柏采伐后不必重头来过,竹笋产业就已无缝衔接,实现收入不断档。”县林业局产业股工作人员李胜康算了一笔账,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让林地利用率提升了两倍多。

截至2025年,荥经已建成龙苍沟竹笋、安靖泗坪药材等4个万亩复合园区,新发展笋用方竹3万亩、良种黄柏2万亩,抚育改造笋用方竹3万亩,3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品牌名录。从当归到方竹,从黄柏到油茶,多样化的林下种植正让“森林粮库”不断充盈。

森林钱库:生态红利惠民生

“以前守着大山没出路,现在砍竹子、采竹笋就能挣钱!”龙苍沟镇发展村村民杨明富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户的心声。在荥经,春天有三月笋,夏天有水竹笋、白夹竹笋,秋天有方竹笋,近300天都能品尝到不同口感的鲜笋,近4万吨的年产量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竹笋、竹材、竹旅游等综合产值突破14亿元,带动1.4万农户户均年增收近万元。这串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全产业链布局”的精准发力。在川雅老坛食品公司的无菌车间里,新鲜方竹笋经过365纳米紫外线杀菌后,进入恒温发酵罐7天便成为零防腐剂的乳酸菌泡菜。“我们年用笋1万吨,实现产值近亿元。”公司负责人刘天全说,企业以每斤3元的保底价收购方竹笋,让农户不愁销路。

产业链的延伸更让生态价值倍增。荥河镇王家村将2200亩闲置林地改造成“林下菜园”,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种植娃娃菜、大豆等作物。“凌晨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摆上成都商超货架,价格比普通批发价高一成。”村民肖建蓉边分拣蔬菜边介绍,她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年底股金三项收入,年增收超5000元。2025年首季,该村蔬菜毛利润近9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我们推行‘三个一’工作模式:一棵草种进森林里,一条链贯穿园区里,一角钱留在集体里。”泗坪乡党委书记翁华解释,通过村集体、合作社、企业联动,每笔中药材销售收入都有部分留存集体,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实现联农带农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荥经林业综合产值达16亿元,生态红利正转化为民生福祉。

森林水库:绿意盎然润川蜀

“以前下雨就怕山洪,现在林子密了,雨水慢慢渗进地里,河里的水也清了。”居住在荥经河畔的老村民杨大爷深有感触。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未破坏生态,反而通过科学经营提升了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

荥经县在发展林下产业时,始终坚守“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全县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5万亩,开展义务植树100余万株,建成4个县级义务植树基地,天然林管护率达100%。在方竹基地建设中,采用等高线种植、生态施肥等技术,避免水土流失,中药材种植实行“林下仿野生”模式,不破坏原生植被,让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完整。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荥经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水土保持能力持续提升。“林下植被像海绵一样吸附雨水,根系固土防冲,这是最好的生态屏障。”县林业局分管负责人表示,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让“森林水库”的功能愈发强劲。

森林碳库:绿色发展增底气

龙苍沟镇3000亩方竹示范基地,破土而出的竹笋显得格外鲜嫩。这片刚获得200万元省级项目支持的基地,不仅产出竹笋,更在默默固碳释氧。

荥经将“森林碳库”建设融入林下经济发展全过程,通过优化林分结构、扩大森林面积,提升碳汇能力。2022年至今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2.71万亩,森林抚育5.8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3%以上,为碳汇交易奠定基础,全力助力“双碳”愿景实现。

“我们正在探索碳汇产品开发,让林木的生态价值能交易、能变现。”县林业局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推动竹产业、中药材产业与碳汇经济结合,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在生态保护方面,荥经以林长制为抓手,实现县、乡、村三级巡林全覆盖,15个森林管护站半年共巡林1800余次,查处5起涉林行政案件,森林病虫害率控制在0.1‰以内。严格的保护措施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碳汇能力持续增强,为绿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泗坪乡的当归飘香到龙苍沟的翠竹摇风,从王家村的菜园硕果到荥经河的清水长流,荥经县用实践证明:林下经济是激活“森林四库”的金钥匙。通过科学规划、产业链延伸、利益共享,这片绿色沃土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鼓起了百姓钱袋子。随着“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深入推进,荥经正以林下经济为笔,以绿水青山为纸,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面向2030,我们将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力争建成天府森林四库样板县。

当前位置:
林下生金 四库丰盈——荥经县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践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31 来源:雅安市林业局

在四川盆地西缘的群山褶皱间,有一座因水而生的县城——荥经。荥经县域面积177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594.4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89.72%,全县森林覆盖率80.3%,位居全省第一,野生成片珙桐多达30万亩,规模全国第一,全县共有2810株古树名木,竹林面积、黄柏资源存量均居全省前列。荥经是“四库”融合发展的天然载体,荥河、经河贯穿全县,年径流量28.82亿立方米,年涵养水源4.3亿立方米,近年来,这片“天然氧吧”通过发展中药材、方竹、立体种养等林下经济业态,让森林不仅成为涵养水源的“水库”、固碳释氧的“碳库”,更成为保障供给的“粮库”和富民兴村的“钱库”,书写了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鲜活样本。

森林粮库:林间长出“金疙瘩”

“240亩当归苗全部栽下去了,两年后就能收400吨,这可是咱们的‘林下粮仓’!”泗坪乡断机村59岁的王大爷蹲在林间苗圃里,细心扶正刚移栽的幼苗。2025年初,泗坪乡“森林药材”丰收节上,他领到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放的当归苗,如今每天在基地务工能挣80元,还能学到种植技术。

泗坪乡断机村官家山园区的湿润气候,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通过调整行距、优化施肥等技术手段提升品质。“我们全年开设农家课堂,从育苗到移栽全程跟踪指导,让农户种得放心。”合作社负责人李碧介绍,这种模式已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预计盛产期每亩收益可达8000元。

在龙苍沟镇的方竹产业基地,另一种“森林粮食”正在蓬勃生长。2025年4月开工建设的万亩方竹基地,采用“黄柏+方竹”套种模式,高大的黄柏树下,喜阴的方竹根系错杂生长。“黄柏要10年才采收,套种方竹4年就能见效,竹笋丰产期每亩能收入3000元。黄柏采伐后不必重头来过,竹笋产业就已无缝衔接,实现收入不断档。”县林业局产业股工作人员李胜康算了一笔账,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让林地利用率提升了两倍多。

截至2025年,荥经已建成龙苍沟竹笋、安靖泗坪药材等4个万亩复合园区,新发展笋用方竹3万亩、良种黄柏2万亩,抚育改造笋用方竹3万亩,3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品牌名录。从当归到方竹,从黄柏到油茶,多样化的林下种植正让“森林粮库”不断充盈。

森林钱库:生态红利惠民生

“以前守着大山没出路,现在砍竹子、采竹笋就能挣钱!”龙苍沟镇发展村村民杨明富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户的心声。在荥经,春天有三月笋,夏天有水竹笋、白夹竹笋,秋天有方竹笋,近300天都能品尝到不同口感的鲜笋,近4万吨的年产量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竹笋、竹材、竹旅游等综合产值突破14亿元,带动1.4万农户户均年增收近万元。这串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全产业链布局”的精准发力。在川雅老坛食品公司的无菌车间里,新鲜方竹笋经过365纳米紫外线杀菌后,进入恒温发酵罐7天便成为零防腐剂的乳酸菌泡菜。“我们年用笋1万吨,实现产值近亿元。”公司负责人刘天全说,企业以每斤3元的保底价收购方竹笋,让农户不愁销路。

产业链的延伸更让生态价值倍增。荥河镇王家村将2200亩闲置林地改造成“林下菜园”,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种植娃娃菜、大豆等作物。“凌晨采摘的蔬菜中午就能摆上成都商超货架,价格比普通批发价高一成。”村民肖建蓉边分拣蔬菜边介绍,她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年底股金三项收入,年增收超5000元。2025年首季,该村蔬菜毛利润近9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我们推行‘三个一’工作模式:一棵草种进森林里,一条链贯穿园区里,一角钱留在集体里。”泗坪乡党委书记翁华解释,通过村集体、合作社、企业联动,每笔中药材销售收入都有部分留存集体,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实现联农带农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荥经林业综合产值达16亿元,生态红利正转化为民生福祉。

森林水库:绿意盎然润川蜀

“以前下雨就怕山洪,现在林子密了,雨水慢慢渗进地里,河里的水也清了。”居住在荥经河畔的老村民杨大爷深有感触。林下经济的发展并未破坏生态,反而通过科学经营提升了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

荥经县在发展林下产业时,始终坚守“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全县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5万亩,开展义务植树100余万株,建成4个县级义务植树基地,天然林管护率达100%。在方竹基地建设中,采用等高线种植、生态施肥等技术,避免水土流失,中药材种植实行“林下仿野生”模式,不破坏原生植被,让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完整。

这些举措成效显著:荥经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水土保持能力持续提升。“林下植被像海绵一样吸附雨水,根系固土防冲,这是最好的生态屏障。”县林业局分管负责人表示,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让“森林水库”的功能愈发强劲。

森林碳库:绿色发展增底气

龙苍沟镇3000亩方竹示范基地,破土而出的竹笋显得格外鲜嫩。这片刚获得200万元省级项目支持的基地,不仅产出竹笋,更在默默固碳释氧。

荥经将“森林碳库”建设融入林下经济发展全过程,通过优化林分结构、扩大森林面积,提升碳汇能力。2022年至今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2.71万亩,森林抚育5.8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3%以上,为碳汇交易奠定基础,全力助力“双碳”愿景实现。

“我们正在探索碳汇产品开发,让林木的生态价值能交易、能变现。”县林业局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推动竹产业、中药材产业与碳汇经济结合,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在生态保护方面,荥经以林长制为抓手,实现县、乡、村三级巡林全覆盖,15个森林管护站半年共巡林1800余次,查处5起涉林行政案件,森林病虫害率控制在0.1‰以内。严格的保护措施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碳汇能力持续增强,为绿色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泗坪乡的当归飘香到龙苍沟的翠竹摇风,从王家村的菜园硕果到荥经河的清水长流,荥经县用实践证明:林下经济是激活“森林四库”的金钥匙。通过科学规划、产业链延伸、利益共享,这片绿色沃土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鼓起了百姓钱袋子。随着“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深入推进,荥经正以林下经济为笔,以绿水青山为纸,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面向2030,我们将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力争建成天府森林四库样板县。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