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造林添绿的关键时节。巴中市通江县南教城国有林场抢抓黄金期,以“科学造林、精准修复”为指引,创新实施“四个到位”工作机制,构建起“规划—实施—监管—养护”全链条管理体系,为林场营林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已完成1200亩退化林地改造,补植珍稀乡土树种1.5万株,平均成活率高达93%,成效显著。
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布局。以“三图一库”基础数据系统为核心,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等科技手段,精准锁定生态退化与结构失衡区域;深入实地踏勘26次,绘制植被分布热力图、土壤墒情分析图及补植规划图;依托国家级种质资源库数据,筛选出桢楠、油茶、青冈栎等5种最适生乡土树种,科学构建多树种混交林模式,为生态修复精准导航。
技术赋能,质效双重提升。创新推行“五环节标准化造林法”,机械开沟整地减轻劳力负担,保水营养钵保障根系完整,菌根菌剂蘸根提升抗逆能力,定向渗灌管高效利用水分,防草布抑制杂草竞争。3支技术指导小组全程驻点,对株行距、栽植深度等18项关键参数严格把关,确保技术标准落地生根,造林质效显著跃升。
智慧监管,筑牢质量闭环。打造造林工程质量云监管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追踪土壤湿度、苗木长势等12项核心指标。创新实施分段验收制度,每个作业小班必须通过“整地—苗木—栽植”三重质量关卡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溯源,苗木信息、管护记录实时上链,构建起清晰可溯、责任明确的质量保障体系。
长效管护,巩固生态成果。制定三年专项管护方案,组建专业养护队伍实施周期性巡护;开发智慧管护APP,对补植区进行动态监测;创新采用“以草抑草”生物防除技术,混播鼠茅草有效抑制有害杂草;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储备防冻剂、支撑架等应急物资2000余套,全力保障新造林地安全越冬,守护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
当前,南教城国有林场秋季补植工程已全面转入管护巩固阶段。通过系统化、链条化的工作机制,林场不仅成功恢复了600余亩生态脆弱区植被,更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低效林改造样板工程,为秦巴山区乃至更广大区域的生态修复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新范式。

快速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