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宝大熊猫 > 大熊猫保护管理 > 科研机构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机构设置
发布日期:2016-04-08 来源:...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一、

blob.png

(一)研究中心建立

1974—1977年全国珍贵动物调查期间,发现大熊猫主食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导致大熊猫严重缺食。此事引起林业部高度重视,决定对大熊猫栖息地及生存状况进行深入的生态观测研究。根据这一决定,1978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南充师范学院合作,在保护区臭水沟海拔2520米的山上,建立了“五一棚大熊猫生态观察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野生大熊猫的综合性科学研究。

野外生态观察站建立后,1979年经林业部批准,保护区又在英雄沟海拔2500米的山上建立了大熊猫饲养场,以救护、收容保护区内外患病的野生大熊猫。“五一棚大熊猫生态观察站”和“英雄沟大熊猫饲养场”即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前身。

1980年6月,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协议,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和大熊猫迁地保护研究,并决定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大熊猫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

blob.png

研究中心选址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海拔1820米的核桃坪区域,占地20余公顷,为皮条河下游两岸的小片洪水冲积地。于1981年底动工建设,1983年7月建成。

(二)管理体制与职能

1980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立后,一直由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科研业务部门来管理,不是独立的研究机构,使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申报以及资金的争取受到制约。为了理顺关系,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2001年4月,经国家林业局同意,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挂靠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大熊猫研究中心”。同年10月23日,在卧龙核桃坪大熊猫基地举行挂牌仪式。至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行政和业务上归属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双重管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

blob.png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基本任务是:围绕大熊猫的迁地保护进行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以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为公众教育展出和野外放归的种群需求提供支撑,综合开展大熊猫及珍稀动植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体职能:科学饲养管理圈养大熊猫,实施圈养育龄大熊猫的配种及人工育幼;做好大熊猫疾病防疫与控制,救护野生患病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开展人工繁殖大熊猫个体的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培养并储备大熊猫科研人才;承担与世界范围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野生动物园的合作研究;负责日常科研管理工作。

(三)雅安碧峰峡基地

随着卧龙大熊猫圈养种群的迅速增加,保证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特别是疾病防治,成为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为此,2000年12月,研究中心向国家林业局专门汇报,并建议在距离卧龙较远的地方建立一个分支基地。国家林业局于2001年3月9日,组织四川省林业厅、雅安市委市政府、雅安市雨城区委区政府、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万贯集团公司以及有关大熊猫保护的专家,在雅安召开了建立研究中心分支基地的选址座谈会,签署了“六方会议纪要”。与会各方负责人和专家对雅安地域环境做了反复调查研究后,决定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顶平地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以下简称“碧峰峡基地”)。

blob.png

该基地占地714公顷,投资2760万元,全部由国家林业局事业经费拨款,于2003年9月竣工。

碧峰峡基地建有大熊猫饲养繁育区、野化培训区、科研中心(含兽医院、实验室、饲料配制)、办公生活区、竹子种植区等几个主要功能区。设计初始规模为圈养大熊猫数量16只,再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圈养种群扩展到40只以上,为研究中心提供良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补给种源、安全可靠的大熊猫种群、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和可供野外放归的人工繁殖个体。

blob.png

2003年9月21日,在卧龙和碧峰峡两地举行了大熊猫搬迁仪式,首批从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将8只大熊猫转移至碧峰峡基地新家园。在紧随其后的半年里,卧龙大熊猫圈养种群经过几次大的调整,又先后三次搬迁了10多只大熊猫到碧峰峡基地安家。经过三个月的适应期,20余只老、中、青年大熊猫在碧峰峡,逐步适应了新家园的环境,生长发育及健康等方面基本正常。鉴于此,2003年12月28日,碧峰峡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基地建立后,为研究中心的发展和种群安全保护,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安置从卧龙疏散出来的大熊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blob.png

blob.png

当前位置: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机构设置
发布时间:2016-04-08 来源:...

一、

blob.png

(一)研究中心建立

1974—1977年全国珍贵动物调查期间,发现大熊猫主食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导致大熊猫严重缺食。此事引起林业部高度重视,决定对大熊猫栖息地及生存状况进行深入的生态观测研究。根据这一决定,1978年,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南充师范学院合作,在保护区臭水沟海拔2520米的山上,建立了“五一棚大熊猫生态观察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野生大熊猫的综合性科学研究。

野外生态观察站建立后,1979年经林业部批准,保护区又在英雄沟海拔2500米的山上建立了大熊猫饲养场,以救护、收容保护区内外患病的野生大熊猫。“五一棚大熊猫生态观察站”和“英雄沟大熊猫饲养场”即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前身。

1980年6月,中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协议,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生物学和大熊猫迁地保护研究,并决定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建立大熊猫研究的专业机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

blob.png

研究中心选址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海拔1820米的核桃坪区域,占地20余公顷,为皮条河下游两岸的小片洪水冲积地。于1981年底动工建设,1983年7月建成。

(二)管理体制与职能

1980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立后,一直由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科研业务部门来管理,不是独立的研究机构,使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申报以及资金的争取受到制约。为了理顺关系,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2001年4月,经国家林业局同意,将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挂靠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大熊猫研究中心”。同年10月23日,在卧龙核桃坪大熊猫基地举行挂牌仪式。至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在行政和业务上归属于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双重管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

blob.png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基本任务是:围绕大熊猫的迁地保护进行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以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为公众教育展出和野外放归的种群需求提供支撑,综合开展大熊猫及珍稀动植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体职能:科学饲养管理圈养大熊猫,实施圈养育龄大熊猫的配种及人工育幼;做好大熊猫疾病防疫与控制,救护野生患病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开展人工繁殖大熊猫个体的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培养并储备大熊猫科研人才;承担与世界范围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野生动物园的合作研究;负责日常科研管理工作。

(三)雅安碧峰峡基地

随着卧龙大熊猫圈养种群的迅速增加,保证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安全,特别是疾病防治,成为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为此,2000年12月,研究中心向国家林业局专门汇报,并建议在距离卧龙较远的地方建立一个分支基地。国家林业局于2001年3月9日,组织四川省林业厅、雅安市委市政府、雅安市雨城区委区政府、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万贯集团公司以及有关大熊猫保护的专家,在雅安召开了建立研究中心分支基地的选址座谈会,签署了“六方会议纪要”。与会各方负责人和专家对雅安地域环境做了反复调查研究后,决定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顶平地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以下简称“碧峰峡基地”)。

blob.png

该基地占地714公顷,投资2760万元,全部由国家林业局事业经费拨款,于2003年9月竣工。

碧峰峡基地建有大熊猫饲养繁育区、野化培训区、科研中心(含兽医院、实验室、饲料配制)、办公生活区、竹子种植区等几个主要功能区。设计初始规模为圈养大熊猫数量16只,再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圈养种群扩展到40只以上,为研究中心提供良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补给种源、安全可靠的大熊猫种群、更多的遗传多样性和可供野外放归的人工繁殖个体。

blob.png

2003年9月21日,在卧龙和碧峰峡两地举行了大熊猫搬迁仪式,首批从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将8只大熊猫转移至碧峰峡基地新家园。在紧随其后的半年里,卧龙大熊猫圈养种群经过几次大的调整,又先后三次搬迁了10多只大熊猫到碧峰峡基地安家。经过三个月的适应期,20余只老、中、青年大熊猫在碧峰峡,逐步适应了新家园的环境,生长发育及健康等方面基本正常。鉴于此,2003年12月28日,碧峰峡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基地建立后,为研究中心的发展和种群安全保护,特别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安置从卧龙疏散出来的大熊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blob.png

blob.png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