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宝大熊猫 > 大熊猫保护管理 > 科研机构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基地建立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6-02-25 来源:...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blob.png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成都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邛崃山系冷箭竹开花枯死,一部份大熊猫因缺食饥饿而被救护集中到成都动物园。为了加强对病饿大熊猫的救治管理,将大熊猫的教育展示功能与救护研究功能分离,强化大熊猫科学研究,提高大熊猫繁育水平,198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简称“成都基地”),并与成都动物园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0年后,成都基地与成都动物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实体单位。

成都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郊,距市区10公里,总占地面积102公顷。从1987年3月破土动工,经过3期工程建设,先后修建了大熊猫兽舍、运动场、饲料室、实验室、兽医院,以及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成为专门从事圈养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及相关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示范基地。

blob.png

尤其是1997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成都市计划委员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共同资助1100多万元建立的开放实验室,2001年被四川省科技厅命名为“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同年,成都基地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研究与实验,增强科技力量,提高技术水平。

成都基地一面开展工作,一面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2000平方米面积的基础上,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实验室4000平方米,加上四川大学2000平方米,实验室总面积已达8000多平方米。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和换代升级,通过国家“211计划”、“985计划”和科研项目经费的扶持,设备投入达到1500多万元,实验室设备总值已经超过3000万元。2007年,该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成为“濒危野生动物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此同时,在成都基地和四川大学分别建立了现代化的大熊猫博物馆、动物标本馆和濒危动物基因资源库。先后在西藏、青海、四川、昆明、上海、吉林等地采集多种濒危珍稀物种组织样品上万余份,构建了大熊猫、华南虎基因资源库。标本馆收集标本72万份,录入标本数据20多万份,并已纳入国家科技部基础数据平台。此外,新建设了成都大熊猫都江堰野外放归基地。

blob.png

1990年,成都基地与成都动物园两个单位只有张安居、叶志勇、李光汉、何光昕等几个科研人员,他们后来分别成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随着事业的发展,科研队伍逐渐壮大,与四川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实验室拥有科技人员62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8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22人;科研人员中,四川省学术带头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5人,45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0%。

当前位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基地建立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6-02-25 来源:...


blob.png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成都基地”)是在成都动物园饲养、救治、繁育大熊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邛崃山系冷箭竹开花枯死,一部份大熊猫因缺食饥饿而被救护集中到成都动物园。为了加强对病饿大熊猫的救治管理,将大熊猫的教育展示功能与救护研究功能分离,强化大熊猫科学研究,提高大熊猫繁育水平,198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简称“成都基地”),并与成都动物园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0年后,成都基地与成都动物园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实体单位。

成都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郊,距市区10公里,总占地面积102公顷。从1987年3月破土动工,经过3期工程建设,先后修建了大熊猫兽舍、运动场、饲料室、实验室、兽医院,以及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成为专门从事圈养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及相关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示范基地。

blob.png

尤其是1997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成都市计划委员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共同资助1100多万元建立的开放实验室,2001年被四川省科技厅命名为“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同年,成都基地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展研究与实验,增强科技力量,提高技术水平。

成都基地一面开展工作,一面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2000平方米面积的基础上,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实验室4000平方米,加上四川大学2000平方米,实验室总面积已达8000多平方米。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和换代升级,通过国家“211计划”、“985计划”和科研项目经费的扶持,设备投入达到1500多万元,实验室设备总值已经超过3000万元。2007年,该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成为“濒危野生动物生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此同时,在成都基地和四川大学分别建立了现代化的大熊猫博物馆、动物标本馆和濒危动物基因资源库。先后在西藏、青海、四川、昆明、上海、吉林等地采集多种濒危珍稀物种组织样品上万余份,构建了大熊猫、华南虎基因资源库。标本馆收集标本72万份,录入标本数据20多万份,并已纳入国家科技部基础数据平台。此外,新建设了成都大熊猫都江堰野外放归基地。

blob.png

1990年,成都基地与成都动物园两个单位只有张安居、叶志勇、李光汉、何光昕等几个科研人员,他们后来分别成为大熊猫迁地保护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随着事业的发展,科研队伍逐渐壮大,与四川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力量进一步增强,实验室拥有科技人员62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8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22人;科研人员中,四川省学术带头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15人,45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80%。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