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348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5-08-05 来源:办公室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万山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熊猫IP+产业”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村寨的提案》(第1348号)收悉。我局充分征求了会办单位的意见,现办理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一三产业农旅融合发展,开发熊猫主题农特产品”的建议。

一是立法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核心保护区暂时不能搬迁的原住居民在不扩大现有规模和增大利用强度的情况下,修缮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开展必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生活活动”;第二十二条明确“一般控制区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但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下列有限人为活动除外:(一)核心保护区允许开展的活动;(三)原住居民和其他合法权益主体在不扩大现有用地规模前提下,建设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保留生活必要的种植、放牧、养殖、采集等活动,适度发展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目标一致的生态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四)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文化展示等活动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产业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储备了一批高质量的文旅项目,推动成都、绵阳、广元、雅安等地大熊猫文旅、旅游景区建设,推动川陕甘立法协作建立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机制,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生态旅游发展和文旅资源区域整合。努力突破大熊猫单一“萌宠”符号,将大熊猫文化、国家公园文化与影视文学、休闲体验、红色文化、四川特色农产品、非遗文化等相融合,形成了多元产品体系,推动大熊猫和国家公园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二、关于“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村寨的基础设施”的建议。

《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分别在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对教育体验平台、塑造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和谐社区进行了规划布局,规划了科研设施、自然教育体系及重要自然教育基地、生态体验带、大熊猫文创产业生态圈、8个重点入口社区等内容,基本形成了分区明确、功能齐全的综合布局,旨在妥善处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带动入口社区发展。同时,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车行道、步行道维修维护纳入中央财政国家公园补助资金支持范围,确保入口社区村寨道路的畅通和安全。

三、关于“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导村寨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工具能力”的建议

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发挥部门作用,落实知识产权便利化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商标受理窗口,全省已建成并运行13个地方商标受理窗口、1个省级知识产权业务综合受理窗口。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党员专家服务团送服务下基层”活动,帮扶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村寨的相关经营主体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水平持续提升,支持地方和相关申请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四、关于“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目的地课程线路”的建议

一是突出规划先行。《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第七章就教育体验平台进行规划,分别从科普教育系统、生态体验系统、入口社区体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编制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专项实施方案(2025-2030)》,对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精品线路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划。二是强化宣传推广。通过举办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数字国际熊猫节、大熊猫国际文化周、香港“四川自然保护周”、大熊猫国家公园征文大赛、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知识大赛等多种活动,宣传推广四川大熊猫保护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系列成果,讲好大熊猫故事。三是加强交流合作。与法国比利牛斯国家公园签署结对意向书,与英国湖区国家公园、苏格兰洛蒙德湖和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签订了《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合作备忘录》;加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阿拉善SEE等NGO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宣传和保护能力提升,带动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旅游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四是引导社会参与。联合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甘肃管理局,发布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验线路4条。2024年接待游客、访客440余万人次。

五、关于“加强农旅产业人才培养与‘新村民’引进”的建议

一是紧盯“土特产”大文章,支持各地依托产业基地开展景区化改造,打造美丽田园风景线,有效推动乡村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二是创新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乡村新业态,引导农户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农村资源资产,发展特色加工、特色手工、特色乡村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产业,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乡情”的转变。三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根据资源和保护工作需要,设置社区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选聘原住居民承担保护巡护工作,实现“农民”向“保护者”的身份转变。目前已选聘6500余人。

六、关于“完善机制保障,关键在于政策支持、资源利用、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建议

一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所在地乡(镇)、村(社区)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已建立村级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81个,参与修订村规民约29份,维修维护共建共管阵地30个,常态化开展原住居民保护能力、产业技能等培训。二是按照《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专项工作方案》,制定《四川省推进“农商文旅体教康”融合发展专项工作方案》,已制定《四川省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拟加强资金、项目和用地三个方面的保障。

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向国家林草局、省委省政府及相关省级部门汇报沟通,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原住居民发展增收的关系。感谢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7月25日    

当前位置: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348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8-05 来源:办公室

万山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熊猫IP+产业”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村寨的提案》(第1348号)收悉。我局充分征求了会办单位的意见,现办理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一三产业农旅融合发展,开发熊猫主题农特产品”的建议。

一是立法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明确“核心保护区暂时不能搬迁的原住居民在不扩大现有规模和增大利用强度的情况下,修缮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开展必要的种植、养殖等生产生活活动”;第二十二条明确“一般控制区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但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下列有限人为活动除外:(一)核心保护区允许开展的活动;(三)原住居民和其他合法权益主体在不扩大现有用地规模前提下,建设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保留生活必要的种植、放牧、养殖、采集等活动,适度发展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目标一致的生态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四)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文化展示等活动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深化产业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储备了一批高质量的文旅项目,推动成都、绵阳、广元、雅安等地大熊猫文旅、旅游景区建设,推动川陕甘立法协作建立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机制,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生态旅游发展和文旅资源区域整合。努力突破大熊猫单一“萌宠”符号,将大熊猫文化、国家公园文化与影视文学、休闲体验、红色文化、四川特色农产品、非遗文化等相融合,形成了多元产品体系,推动大熊猫和国家公园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二、关于“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村寨的基础设施”的建议。

《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分别在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对教育体验平台、塑造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和谐社区进行了规划布局,规划了科研设施、自然教育体系及重要自然教育基地、生态体验带、大熊猫文创产业生态圈、8个重点入口社区等内容,基本形成了分区明确、功能齐全的综合布局,旨在妥善处理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带动入口社区发展。同时,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巡护车行道、步行道维修维护纳入中央财政国家公园补助资金支持范围,确保入口社区村寨道路的畅通和安全。

三、关于“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引导村寨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工具能力”的建议

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发挥部门作用,落实知识产权便利化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商标受理窗口,全省已建成并运行13个地方商标受理窗口、1个省级知识产权业务综合受理窗口。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党员专家服务团送服务下基层”活动,帮扶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村寨的相关经营主体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水平持续提升,支持地方和相关申请人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四、关于“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目的地课程线路”的建议

一是突出规划先行。《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第七章就教育体验平台进行规划,分别从科普教育系统、生态体验系统、入口社区体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编制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专项实施方案(2025-2030)》,对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精品线路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划。二是强化宣传推广。通过举办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数字国际熊猫节、大熊猫国际文化周、香港“四川自然保护周”、大熊猫国家公园征文大赛、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普知识大赛等多种活动,宣传推广四川大熊猫保护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系列成果,讲好大熊猫故事。三是加强交流合作。与法国比利牛斯国家公园签署结对意向书,与英国湖区国家公园、苏格兰洛蒙德湖和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签订了《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合作备忘录》;加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阿拉善SEE等NGO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宣传和保护能力提升,带动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化旅游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四是引导社会参与。联合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甘肃管理局,发布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验线路4条。2024年接待游客、访客440余万人次。

五、关于“加强农旅产业人才培养与‘新村民’引进”的建议

一是紧盯“土特产”大文章,支持各地依托产业基地开展景区化改造,打造美丽田园风景线,有效推动乡村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二是创新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乡村新业态,引导农户在符合用地政策前提下,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及农村资源资产,发展特色加工、特色手工、特色乡村旅游、生产生活服务等产业,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乡情”的转变。三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根据资源和保护工作需要,设置社区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选聘原住居民承担保护巡护工作,实现“农民”向“保护者”的身份转变。目前已选聘6500余人。

六、关于“完善机制保障,关键在于政策支持、资源利用、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建议

一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所在地乡(镇)、村(社区)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已建立村级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81个,参与修订村规民约29份,维修维护共建共管阵地30个,常态化开展原住居民保护能力、产业技能等培训。二是按照《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专项工作方案》,制定《四川省推进“农商文旅体教康”融合发展专项工作方案》,已制定《四川省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拟加强资金、项目和用地三个方面的保障。

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向国家林草局、省委省政府及相关省级部门汇报沟通,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原住居民发展增收的关系。感谢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7月25日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