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文化溯源展示区”提案》(第0039号)收悉,现办理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核心景区基础配套。宝兴县穆坪镇已作为重点入口社区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并明确支持其建设访客中心、展陈设施、科普系统、监测监控网络,实现国家公园访客接待、社区共建共享、休闲游憩、生态和文创产品交易、自然教育和大熊猫展示等综合功能。2017-2024年,省林草局通过中省财政补助资金及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宝兴资金23069.44万元(包括预算投资项目)。同期,通过文化和旅游厅将雅安市大熊猫国家公园(宝兴)熊猫老家入口社区项目(一期)纳入全省文旅重点项目库管理,积极协调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22.8%。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按照《总体规划》及相关实施方案的具体布局,支持宝兴县规范有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助力打造国家公园示范社区,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关于打造“大熊猫1869”品牌。省林草局及省级相关部门长期高度重视雅安宝兴作为大熊猫模式标本发现地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积极支持雅安大熊猫保护、生态文化培育和文创产业发展。省林草局于2022年10月会同省友协与雅安市政府联合主办了2022四川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挖掘大熊猫文化及其衍生的精神内核,讲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故事。文化和旅游厅与雅安市政府于2023年5月在比利时、瑞典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茶和天下·雅集—熊猫家园 川茶雅韵”活动,以“熊猫爱喝茶”为主题,将雅安熊猫文化全面融入四川文旅资源和产品推介。2023年11月联合中国驻东京旅游办事处举办“你好!中国·安逸四川—大熊猫‘香香’日本亲友团探亲之旅”活动,邀请香香粉丝来雅安探望大熊猫“香香”。省委宣传部于2024年4月协调支持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雅安市委宣传部,在宝兴县举行中法建交60周年暨大熊猫科学发现155周年国际青年大熊猫溯源之旅活动。这些活动有效擦亮了“大熊猫1869”世界IP,提升了雅安“熊猫故乡”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下一步,我局及省级相关部门将持续支持雅安大熊猫生态文化建设,协助推动“1869世界大熊猫源”IP形象强化和“1869世界大熊猫源”音乐、动漫、演艺等周边文创发展。
三、关于做强大熊猫生态旅游。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我省在大熊猫生态旅游及“大熊猫+”消费新业态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修复。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修复泥巴山、拖乌山等10条生态廊道,连接22个局域种群栖息地,促进野生大熊猫基因交流,带动10000余种伴生动植物的“伞护”保护,生态旅游基础进一步夯实。二是“大熊猫+文旅”深度融合。雅安市打造熊猫文化大体验、生态大研学、家园大度假三大产品体系,推出沉浸式史诗剧《熊猫归来》、熊猫绿岛文旅街区等特色项目,并建成44个研学基地,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超260亿元。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绵阳、广元、雅安、眉山等片区联动发力,形成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等多类型课程与体验产品,2024年接待游客超440万人次。三是消费业态创新,整合全省资源,推动以成都为中心、辐射雅安等地的“大熊猫经济圈”,推动主题酒店、非遗文创、智慧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例如,2024年在成都召开“大熊猫全球伙伴大会”,面向全世界发布了大熊猫生态旅游线路。雅安实现景区双语标识全覆盖,布局外卡支付设施,提升国际化体验;甘孜州开发藏餐创新菜系,九寨沟联动国际IP深化文旅消费场景;四是社区共建与乡村振兴。通过建设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引导村民转型生态旅游服务,如宝兴县嘎日村发展农家乐40余家,村民年均收入大幅增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拓展“大熊猫+科技”“大熊猫+艺术”“大熊猫+文创”等多元业态,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打造世界级文旅消费目的地。同时,支持雅安与阿坝联合打造夹金山5A级景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解决要素保障问题,协同推动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雪山草地”国家重点示范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体验。
四、关于解除文旅产业发展桎梏。大熊猫国家公园自2021年9月30日正式批准设立以来,国家公园设立前的各类保护地已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在空间上自动融为一体。
关于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与世界自然遗产地边界范围保持一致的建议,在现阶段条件尚不成熟,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决定世界遗产应作为单独保护管理类别。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9〕42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20〕28号)明确要求“对涉及国际履约的自然保护地,可以暂时保留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时的名称”。再如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关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有关事项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42号)明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世界遗产的边界范围和管理要求原则上保持稳定”,四川省和全国其他省份上报国家的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中均不涉及世界遗产范围变动问题。因此,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与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抓手,从管理上是两个并行的管理体系,不存在替代、整合和归并关系。
二是国家公园边界与世界遗产边界差距较大。国家公园保护范围是以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2011年-2014年)确定的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的栖息地为基础划定,范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四川省涉及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小相岭片区,总面积19300平方公里。世界遗产申报范围是以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1999年—2003年)确定的大熊猫及其伴生物种的栖息地为基础划定,范围只涉及四川省邛崃山系的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片区,总面积9245平方公里。如按照国家公园管控边界对世界遗产边界进行调整,不光在四川省内的面积将扩大10055平方公里,还将扩大到陕西、甘肃两省,协调难度大。
三是国家公园边界与世界遗产边界调整一致将造成世界遗产重大调整。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165条规定,缔约国提出对世界遗产范围进行重大修改,缔约国应将其视为新申报项目按程序重新申报,且需要占用国家当年的遗产申报指标,难以获得国家支持开展工作。
感谢您对我省大熊猫文化旅游产业的关心与支持。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
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