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878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5-07-14 来源:办公室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张旭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世界遗产保护的建议》(第0878号)收悉,现办理答复如下:

我省现有世界遗产5处,包括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3处世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1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科学保护、严格管理、合理利用、永续传承,不断健全保护机制,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重要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切实肩负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四川使命。

一、着力推动依法保护。一是2002年我省颁布并于2016年、2024年两次修订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保护世界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阿坝州、乐山市分别颁布《实施<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的条例》《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二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于2008年修订并经省政府批复同意,《乐山大佛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于2020年由省政府公布实施,《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于2025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正持续推进保护管理规划编制。三是省和有关市(州)世界遗产主管部门对进一步加强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对《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的贯彻实施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县、市世界遗产主管部门对遗产缓冲区的保护制定了管理细则。

二、着力推动规范保护。一是设立省、市、县三级世界遗产管理体系,建立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遗产管理机构,逐步健全跨行政区域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片区管理机构。二是发布世界遗产范围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推动世界遗产缓冲区负面清单的制定,确保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不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造成破坏。三是推动建立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开展遗产保护定期监测和不定期巡查。加强执法监督,结合世界遗产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加大非法建设活动和文物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四是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内的文物资源作为调查重点,指导遗产地将承载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物质遗存纳入调查、认定范围。五是科学协调世界遗产与所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引大济岷、夹金山隧道、九寨沟“8·8”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建设。

三、着力推动协同保护。一是省级层面,修订实施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明确了省、市、县人民政府、省林业草原和文物部门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职责,从法规层面扩大了世界遗产保护相关职能部门范围。二是市级层面,成都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基本形成了林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监管世界遗产的配合机制;乐山市成立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委员会,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成都市发挥市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领作用,统筹推动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利用等工作。三是县级层面,世界遗产主管部门与当地综合执法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了世界遗产缓冲区的有效监管。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逐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着力推动要素保障。一是修订实施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世界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二是国家林草局2025年5月已启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工作,拟将世界遗产勘界立标、管护巡护系统建设、宣传教育系统建设、科研监测系统建设等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三是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机构构建了系统化、多层次的科研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院校协同、技术赋能”的创新机制。在科研合作方面,世界自然遗产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网络,与中国科学院等40余家科研单位、企业和非政府公益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四是201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文物旅游景区经营收入中,应按不低于5%的比例优先用于文物保护”,不断加大世界遗产保护经费投入力度。成立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公益基金会,引导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五是2021年,省委编办印发《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实施方案》,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逐步配齐配强文博专业人才。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院和成都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等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相继成立,与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校构建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石窟寺、古建筑等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和技术突破。

下一步,各级世界遗产主管部门,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抓实抓好我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二是严格执行世界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督促指导遗产地落实政策资金保障,加快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修编,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加快健全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加强保护管理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保护管理能力。三是深入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和利用研究,编制和实施世界遗产传承利用专项规划,科学协调世界遗产保护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关系,在有效保护世界遗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我省世界遗产传承利用工作,满足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四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强化与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履行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义务,积极推动我省世界遗产与法国等国家世界遗产缔结姊妹关系,深化与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感谢您对我省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5月30日

当前位置: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政协四川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878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办公室

张旭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世界遗产保护的建议》(第0878号)收悉,现办理答复如下:

我省现有世界遗产5处,包括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3处世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1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将其作为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科学保护、严格管理、合理利用、永续传承,不断健全保护机制,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重要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切实肩负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四川使命。

一、着力推动依法保护。一是2002年我省颁布并于2016年、2024年两次修订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保护世界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阿坝州、乐山市分别颁布《实施<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的条例》《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二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于2008年修订并经省政府批复同意,《乐山大佛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于2020年由省政府公布实施,《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于2025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审核同意。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正持续推进保护管理规划编制。三是省和有关市(州)世界遗产主管部门对进一步加强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对《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的贯彻实施均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县、市世界遗产主管部门对遗产缓冲区的保护制定了管理细则。

二、着力推动规范保护。一是设立省、市、县三级世界遗产管理体系,建立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遗产管理机构,逐步健全跨行政区域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片区管理机构。二是发布世界遗产范围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推动世界遗产缓冲区负面清单的制定,确保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不对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造成破坏。三是推动建立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开展遗产保护定期监测和不定期巡查。加强执法监督,结合世界遗产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加大非法建设活动和文物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四是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内的文物资源作为调查重点,指导遗产地将承载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物质遗存纳入调查、认定范围。五是科学协调世界遗产与所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引大济岷、夹金山隧道、九寨沟“8·8”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建设。

三、着力推动协同保护。一是省级层面,修订实施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明确了省、市、县人民政府、省林业草原和文物部门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职责,从法规层面扩大了世界遗产保护相关职能部门范围。二是市级层面,成都市、雅安市、阿坝州、甘孜州基本形成了林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监管世界遗产的配合机制;乐山市成立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委员会,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成都市发挥市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领作用,统筹推动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利用等工作。三是县级层面,世界遗产主管部门与当地综合执法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了世界遗产缓冲区的有效监管。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逐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着力推动要素保障。一是修订实施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世界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二是国家林草局2025年5月已启动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工作,拟将世界遗产勘界立标、管护巡护系统建设、宣传教育系统建设、科研监测系统建设等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三是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机构构建了系统化、多层次的科研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院校协同、技术赋能”的创新机制。在科研合作方面,世界自然遗产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网络,与中国科学院等40余家科研单位、企业和非政府公益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四是201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文物旅游景区经营收入中,应按不低于5%的比例优先用于文物保护”,不断加大世界遗产保护经费投入力度。成立乐山大佛文物保护公益基金会,引导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乐山大佛世界遗产保护。五是2021年,省委编办印发《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实施方案》,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逐步配齐配强文博专业人才。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峨眉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研究院和成都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等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相继成立,与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复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校构建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石窟寺、古建筑等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和技术突破。

下一步,各级世界遗产主管部门,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抓实抓好我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为引领,牢固树立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二是严格执行世界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督促指导遗产地落实政策资金保障,加快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修编,完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加快健全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加强保护管理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保护管理能力。三是深入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和利用研究,编制和实施世界遗产传承利用专项规划,科学协调世界遗产保护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关系,在有效保护世界遗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我省世界遗产传承利用工作,满足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四是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强化与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履行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义务,积极推动我省世界遗产与法国等国家世界遗产缔结姊妹关系,深化与重庆、云南、贵州等省(市)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感谢您对我省林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5月30日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