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政协四川省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818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5-07-14 来源:办公室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何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阿坝州“高原碳库”泥炭资源保护的建议》(第0818号)收悉。感谢您对泥炭沼泽湿地管理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内容详实,分析深刻,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为我省进一步加强泥炭沼泽湿地管理保护提供了宝贵思路。现办理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系统保护的建议

一是关于划定泥炭湿地保护区,进行分区分级管控。我省沼泽湿地几乎全部分布于川西北的甘孜、阿坝州高原高寒地区,占全省沼泽湿地总面积98%以上,其中泥炭沼泽湿地约占50%,主要包括若尔盖湿地(若尔盖、红原县、阿坝县)、长沙贡玛湿地(石渠县)、海子山湿地(理塘、稻城县)、泥拉坝湿地(色达县),均已划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若尔盖、长沙贡玛和泥拉坝已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目前我们正在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将进一步加强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二是关于制定《“高原碳库”泥炭资源保护条例》和制定高寒泥炭湿地保护的长期战略规划。2024年9月,我省修订了《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中,泥炭沼泽湿地作为我省特色资源作了专门保护规定,并明确泥炭沼泽湿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目前我省正在编制《四川省湿地保护规划》,泥炭地保护修复是规划重点之一。三是关于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湿地保护法和条例中已明确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对省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进行动态监测。因此,泥炭湿地不管是已纳入重要湿地还是一般湿地,下一步,都将进行动态监测。我省也将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建立健全监测网络体系。

二、关于加强生态修复,提升系统韧性的建议

一是关于建立健全长期、系统的生态监测体系。目前我省每年开展林草湿地综合监测,设立固定监测样地,对湿地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湿地水资源保障情况、地表水水质、湿地植被生物量均有所掌握,同时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监测体系。二是关于加强湿地水资源管理。湿地修复应坚持“自然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我省自“十一五”以来一直在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修建生态挡水坝和填堵排水沟也是常用措施,修复工程设计会充分考虑水资源禀赋条件,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湿地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将来不排除会采取修建引水渠等方式调配水资源,促进退化湿地的恢复。三是关于加强泥炭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除了极端天气,气候变化跨越的时间尺度较长,而且存在不确定性。我们的湿地保护修复目标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中有升,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我们也会加强和科研院所合作,监测研究气候变化对泥炭沼泽湿地的影响,从而使保护管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四是严格管控人类活动。湿地保护法中对泥炭沼泽湿地明确了多项禁止性规定;我省新修订条例中又增加了“禁止在泥炭沼泽湿地开采泥炭或者擅自开采地下水;禁止将泥炭沼泽湿地蓄水向外排放,因防灾减灾需要的除外;禁止出售或者购买泥炭沼泽湿地内的泥炭”等内容,全面禁止破坏泥炭沼泽湿地行为。

三、关于创新参与机制,提升保护意识的建议

一是关于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新修订条例已明确要建立管护巡护责任体系,落实属地责任,引导当地村(居)民参加,打通泥炭沼泽湿地保护“最后一公里”。下一步,我局将加强指导,建立完善基层管护体系。二是关于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根据《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受损补偿谁”的原则,从2015年至今,已投入超过4亿元资金在若尔盖、长沙贡玛、色达泥拉坝、海子山等重要湿地区域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三是关于开展多样化的参与式活动,构建多元化宣教体系。每年,我局在“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各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湿地保护。目前我局正牵头编制四川省湿地自然教育指南,在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示范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今后将按照指南要求,科学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自然教育工作。

四、关于建立价值核算,促进转化利用的建议

前期,我局联合生态环境厅印发了《深入推进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林草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及项目监测与减排量核算指南、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指南等文件规程,建立完善林草碳汇机制。在湿地碳汇方面,前期已经将若尔盖县纳入省级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地区,预计今年内完成全县湿地(包括草地和林地)碳储量核算和碳汇潜力评估;同时,启动编制四川省林草碳普惠方法学,其中包括湿地生态恢复方法学,积极谋划包装湿地碳普惠项目。接下来,我局将着力解决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等问题,务实求效推进全省包括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在内的林草碳汇工作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局将不断完善湿地监测体系,指导各地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特别是对泥炭沼泽湿地的保护工作,维护好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5月7日

当前位置: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政协四川省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818号提案办理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5-07-14 来源:办公室

何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阿坝州“高原碳库”泥炭资源保护的建议》(第0818号)收悉。感谢您对泥炭沼泽湿地管理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内容详实,分析深刻,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为我省进一步加强泥炭沼泽湿地管理保护提供了宝贵思路。现办理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系统保护的建议

一是关于划定泥炭湿地保护区,进行分区分级管控。我省沼泽湿地几乎全部分布于川西北的甘孜、阿坝州高原高寒地区,占全省沼泽湿地总面积98%以上,其中泥炭沼泽湿地约占50%,主要包括若尔盖湿地(若尔盖、红原县、阿坝县)、长沙贡玛湿地(石渠县)、海子山湿地(理塘、稻城县)、泥拉坝湿地(色达县),均已划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若尔盖、长沙贡玛和泥拉坝已认定为国际重要湿地。目前我们正在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将进一步加强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二是关于制定《“高原碳库”泥炭资源保护条例》和制定高寒泥炭湿地保护的长期战略规划。2024年9月,我省修订了《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中,泥炭沼泽湿地作为我省特色资源作了专门保护规定,并明确泥炭沼泽湿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泥炭沼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目前我省正在编制《四川省湿地保护规划》,泥炭地保护修复是规划重点之一。三是关于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湿地保护法和条例中已明确省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对省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进行动态监测。因此,泥炭湿地不管是已纳入重要湿地还是一般湿地,下一步,都将进行动态监测。我省也将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筹措资金,逐步建立健全监测网络体系。

二、关于加强生态修复,提升系统韧性的建议

一是关于建立健全长期、系统的生态监测体系。目前我省每年开展林草湿地综合监测,设立固定监测样地,对湿地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湿地水资源保障情况、地表水水质、湿地植被生物量均有所掌握,同时根据工作实际不断完善监测体系。二是关于加强湿地水资源管理。湿地修复应坚持“自然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我省自“十一五”以来一直在开展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修建生态挡水坝和填堵排水沟也是常用措施,修复工程设计会充分考虑水资源禀赋条件,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湿地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将来不排除会采取修建引水渠等方式调配水资源,促进退化湿地的恢复。三是关于加强泥炭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除了极端天气,气候变化跨越的时间尺度较长,而且存在不确定性。我们的湿地保护修复目标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中有升,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同时,我们也会加强和科研院所合作,监测研究气候变化对泥炭沼泽湿地的影响,从而使保护管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四是严格管控人类活动。湿地保护法中对泥炭沼泽湿地明确了多项禁止性规定;我省新修订条例中又增加了“禁止在泥炭沼泽湿地开采泥炭或者擅自开采地下水;禁止将泥炭沼泽湿地蓄水向外排放,因防灾减灾需要的除外;禁止出售或者购买泥炭沼泽湿地内的泥炭”等内容,全面禁止破坏泥炭沼泽湿地行为。

三、关于创新参与机制,提升保护意识的建议

一是关于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新修订条例已明确要建立管护巡护责任体系,落实属地责任,引导当地村(居)民参加,打通泥炭沼泽湿地保护“最后一公里”。下一步,我局将加强指导,建立完善基层管护体系。二是关于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根据《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受损补偿谁”的原则,从2015年至今,已投入超过4亿元资金在若尔盖、长沙贡玛、色达泥拉坝、海子山等重要湿地区域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三是关于开展多样化的参与式活动,构建多元化宣教体系。每年,我局在“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各地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湿地保护。目前我局正牵头编制四川省湿地自然教育指南,在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示范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今后将按照指南要求,科学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自然教育工作。

四、关于建立价值核算,促进转化利用的建议

前期,我局联合生态环境厅印发了《深入推进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林草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及项目监测与减排量核算指南、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指南等文件规程,建立完善林草碳汇机制。在湿地碳汇方面,前期已经将若尔盖县纳入省级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地区,预计今年内完成全县湿地(包括草地和林地)碳储量核算和碳汇潜力评估;同时,启动编制四川省林草碳普惠方法学,其中包括湿地生态恢复方法学,积极谋划包装湿地碳普惠项目。接下来,我局将着力解决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碳汇价值实现机制等问题,务实求效推进全省包括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在内的林草碳汇工作走深走实。

下一步,我局将不断完善湿地监测体系,指导各地强化湿地保护修复特别是对泥炭沼泽湿地的保护工作,维护好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5年5月7日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