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国宝大熊猫 > 大熊猫种群 > 分布区域
分布区特征——凉山及相岭山地
发布日期:2016-04-08 来源:《四川省志·大熊猫志》 作者:   字体:
分享到:

凉山及大相岭、小相岭山地,属川滇南北构造带的凉山褶皱带,多为断陷盆地,出露岩层以二叠纪玄武岩和中生代紫红色砂页岩为主,另有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等。

blob.png

区域内的凉山山地,位于横断山东北缘、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间交错。东部因山原切割较弱,起伏缓和,谷地开阔,岩体破碎;西北部则地表崎岖,山岭重叠,切割强烈,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以黄茅埂为界,东为大凉山,西为小凉山。小凉山南北绵延达500余公里,大部分山体海拔在2000~3000米,主要支脉有螺髻山、碧鸡山、马鞍山、大风顶、黄茅埂、狮子山等7条,均为南北走向,各支脉的主峰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大凉山由分水岭、茶条山和五指山组成,东西宽约100余公里,山脊海拔在2000米左右。境内金沙江、美姑河、马边河等河谷深切,水流湍急,落差极大。四川第三大天然淡水湖——马湖坐落其间。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凉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原始的土地上刻下历史的印迹。

blob.png

大相岭呈东西走向,西起二郎山,东至峨眉山,长200余公里,山体平均海拔3000米,是大渡河与青衣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与西昌安宁河谷地的天然分界线。而座落其间的大渡河大峡谷,在中国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长江三峡大峡谷,其深度和长度超过金沙江虎跳峡大峡谷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小相岭呈南北走向,蜿蜒于石棉与西昌之间,绵延逾百公里,是大雪山延伸出的余脉。海拔4500米的俄尔则俄峰,山势褶皱挺拔,岩石裸露,是小相岭的最高点。从古代开始,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岭古道就从大小相岭的群峰峡谷间穿过,沟通了南北的贸易物流,也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沿古道和交通干线的森林已经消失,代之以次生植被和农耕生态系统。在人迹罕至的山脊,原始植被依然郁郁葱葱,为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留下了生存空间。

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由于青藏高原重叠的高大山体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下,致使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气温较高,空气干燥,降雨极少;夏半年(5~9月)西风急流,印度洋和太平洋高压加剧,西南季风挺进,雨量骤增。以上两类不同的大气环流更替,成为本地区明显的气候特征,即干湿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变化小,风大偏南及干旱等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包括400余种乔木层在内的3000余种高等植物和530多种鸟兽及特产动物生长在这片原野中;大熊猫主要栖息在2800米至3750米之间的林区之内(见图137,138)。

blob.png

当前位置:
分布区特征——凉山及相岭山地
发布时间:2016-04-08 来源:《四川省志·大熊猫志》

凉山及大相岭、小相岭山地,属川滇南北构造带的凉山褶皱带,多为断陷盆地,出露岩层以二叠纪玄武岩和中生代紫红色砂页岩为主,另有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等。

blob.png

区域内的凉山山地,位于横断山东北缘、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间交错。东部因山原切割较弱,起伏缓和,谷地开阔,岩体破碎;西北部则地表崎岖,山岭重叠,切割强烈,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以黄茅埂为界,东为大凉山,西为小凉山。小凉山南北绵延达500余公里,大部分山体海拔在2000~3000米,主要支脉有螺髻山、碧鸡山、马鞍山、大风顶、黄茅埂、狮子山等7条,均为南北走向,各支脉的主峰海拔高度在4000米左右。大凉山由分水岭、茶条山和五指山组成,东西宽约100余公里,山脊海拔在2000米左右。境内金沙江、美姑河、马边河等河谷深切,水流湍急,落差极大。四川第三大天然淡水湖——马湖坐落其间。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凉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原始的土地上刻下历史的印迹。

blob.png

大相岭呈东西走向,西起二郎山,东至峨眉山,长200余公里,山体平均海拔3000米,是大渡河与青衣江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与西昌安宁河谷地的天然分界线。而座落其间的大渡河大峡谷,在中国仅次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长江三峡大峡谷,其深度和长度超过金沙江虎跳峡大峡谷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小相岭呈南北走向,蜿蜒于石棉与西昌之间,绵延逾百公里,是大雪山延伸出的余脉。海拔4500米的俄尔则俄峰,山势褶皱挺拔,岩石裸露,是小相岭的最高点。从古代开始,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岭古道就从大小相岭的群峰峡谷间穿过,沟通了南北的贸易物流,也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沿古道和交通干线的森林已经消失,代之以次生植被和农耕生态系统。在人迹罕至的山脊,原始植被依然郁郁葱葱,为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留下了生存空间。

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1~6℃,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由于青藏高原重叠的高大山体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下,致使冬半年(10月至次年4月)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气温较高,空气干燥,降雨极少;夏半年(5~9月)西风急流,印度洋和太平洋高压加剧,西南季风挺进,雨量骤增。以上两类不同的大气环流更替,成为本地区明显的气候特征,即干湿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变化小,风大偏南及干旱等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包括400余种乔木层在内的3000余种高等植物和530多种鸟兽及特产动物生长在这片原野中;大熊猫主要栖息在2800米至3750米之间的林区之内(见图137,138)。

blob.png

网站导航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发展研究中心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段15号 邮政编码:610081 网站运维电话:028-83228669
 网站标识码5100000056 蜀ICP备1903940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938号